四川省資陽市概況

資陽市隸屬四川省,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南與內江相鄰,北與成都、德陽接壤,東與重慶、遂寧毗鄰,西與眉山相連,是四川省唯一一座同時連接成渝“雙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陳毅元帥的故鄉。 3500年前的“資陽人”開啟四川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篇章。哺育了東周孔子之師萇弘、西漢辭賦家王褒、東漢經學家董鈞等歷史名人,被譽為“蜀人原鄉、三賢故里”。1998年設立資陽地區,2000年撤地建市。 資陽市幅員面積57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4.5萬人(2016年)[1],轄雁江區、安嶽縣、樂至縣。[2]資陽人文古蹟較為豐富,特別是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的安嶽石刻,以“古、多、精、美”被譽為“我國古代雕刻、一偉大寶庫”,雕技精湛的紫竹觀音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還有半月山大佛、陳毅故居、報國寺等名勝古蹟。[3]2018年上半年,資陽完成GDP總量513.4億元,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14位,同比增速7.8%。

四川省資陽市概況

資陽,周朝時屬蜀國。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為秦國蜀郡轄地。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資中縣”。屬益州犍為郡,治所在今雁江鎮。[5]

南齊中興二年(502年),梁武帝代齊據有益州,古“資中縣”廢。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遷資州至資中故城,時因縣城在資水(今沱江)之北,於資中故城改置資陽縣,始得資陽之名,此後一直沿用至今。

隋開皇七年(587年),資州治所從資陽縣遷至磐石縣(今資中北)。

隋唐時資陽縣屬簡州、資州。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廢,併入簡州。

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元,資陽成為元宋拉鋸戰地帶,戰禍連綿,全縣殘民幾盡。

明洪武四年(1371年)資州改為資縣,洪武六年(1373年)降簡州為簡縣,復置資陽縣。洪武十年(1377年),資陽縣毀於戰亂,分別併入資縣和簡縣。成化元年(1465年),分簡縣4鄉、資縣3鄉復置資陽縣,屬成都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張獻忠攻破資陽。次年南明總兵賈連登與張獻忠激戰,復奪取資陽。四年張獻忠餘部聯合南明遺將劉文秀擊敗吳三桂,十五年清軍佔領資陽。

清初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資州直隸州,州治為資中縣。轄資陽縣、內江縣、仁壽縣、井研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設道,由道轄縣,資陽縣屬下川南道,次年下川南道改為永寧道。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三兵團中十二軍先遣部隊進入資陽,資陽宣告解放。

建國後資陽縣屬內江專區,後改為內江地區。1985年屬內江市。1993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由內江市代管。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將民國時期的督察區改為專區,資陽縣屬川南行署區的內江專區,安嶽縣、樂至縣屬川北行署區的遂寧專區。

1958年,撤銷遂寧專區,將安嶽、樂至兩縣劃入內江專區。

1968年,內江專區改為內江地區,各縣隸屬不變。

1993年,撤銷資陽縣,設立縣級資陽市,由四川省直轄,內江市代管。

1998年2月2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資陽地區,轄內江市的安嶽、樂至2個縣和代管的資陽、簡陽2個市。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資陽地區和縣級資陽市,設立地級資陽市和資陽市雁江區,資陽市轄原資陽地區的安嶽縣、樂至縣和雁江區。簡陽市由四川省直轄,資陽市代管,2000年11月雁江區人民政府掛牌成立。12月底資陽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6]

2016年5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