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花時間陪孩子成長,明天你還在指望別人幫你改造孩子?

曾有媒體報道楊永信曾在十三號室使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同樣的還有豫章書院,都是恐怖的嚴厲的刑罰,讓孩子接受所謂的改造。

最近,微博上因為有網友稱在臨沂網戒中心聽到慘叫,引起注意。之前的楊永信所堅持的“行為矯正治療法”,就是電擊。電擊厭惡療法,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受到電擊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讓孩子將網癮與電擊聯繫到了一起。產生了心理學上的條件反射。中央臺採訪裡面,被治療的孩子,嚴重的,看到楊永信,就直接跪到地上。

今天不花時間陪孩子成長,明天你還在指望別人幫你改造孩子?

今天不花時間陪孩子成長,明天你還在指望別人幫你改造孩子?

父母到底是為了什麼送孩子去那裡

家長不相信孩子會自己戒掉網癮,因為網癮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很多疏於孩子的陪伴,孩子沒有養成結交朋友的習慣,不喜歡現實社會環境,覺得網絡上朋友眾多,可以為偽裝自己,有自由,有各種快樂。家長的情緒不好,就會衝孩子發火,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環境對與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個家庭氛圍都是爭吵的環境裡,孩子只要逃避,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扎入網絡世界裡。

遊戲本身有成癮機制的設計,遊戲給孩子一個虛擬的友好有趣的環境,讓孩子在裡面找到了存在感,自豪感,成就感,與人連接的感覺。自己被需要的感覺,比如遊戲裡的幫派,如果你有了遊戲裡的朋友,你幾天不出現,還會有人掛念你。

如果每個父母都能給予孩子精神上足夠的心裡營養,孩子就會有個健康的童年,健康的人生。不需要去戒網癮的場所,經歷那些非人哉的磨難,經歷親情割裂的痛苦。父母不該不相信孩子說的,那種電擊導致孩子看似乖巧,看似聽話,其實,是對孩子的精神和肉體都是極大的傷害。因為害怕,並不能改變一個人,但是可以摧毀一個孩子的。

《肖申克的救贖》,跟這個類似的地方,在於,去到一個沒有是非對錯,制度化的地方。無論進去之前,你是醫生,還是律師,只要去到那裡,就被監獄的制度化,給改造。即使你開始會反抗,但是長久的壓迫,會逼著你適應,直到習以為常。如果不適應,就會被懲罰。放到這個事件裡,再堅強的人,面對電擊,也難不被“改造”。一旦,孩子向父母求助,就會被帶去電擊,嚇到不敢再提。而這樣下來的,結果是,父母以為孩子真的改正了,變了。

如果家長,總是在孩子成癮之前,缺少關注孩子,事後,感覺無法挽回,就寄託給這類的機構,反而是把孩子推向了深淵,送到了魔鬼的身邊。平時,都捨不得打的孩子,卻要忍受電擊,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是很震驚的。同情的到底該是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呢?相信,知道真相的父母,一定後悔了。可是,痛苦的記憶,種下了,不是能輕易忘卻的。可能就改變了孩子的一生。如果可以,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是自己的,教育要自己做好,榜樣的力量。不是打罵,不是指望老師,指望其他所謂的機構。

可怕的不是這些機構,可怕的是人性。這些被電擊的孩子,都是父母親自送進去的,都是以為送進去,花錢,就能改變治療孩子網癮,或者其他問題的。父母的教育缺失,陪伴缺失,才是真的導致這種災難產生的原因。

希望,當父母的我們,能夠對孩子多些愛與關心。我們給他們的是無條件的愛,但是有原則的管教。教給孩子明白是非對錯,就像小時候家長,經常說的“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父母在是非對錯上,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要放縱孩子的錯誤,覺得長大了自然就會改了。那是不現實的想法。

如果身邊有人提倡這種電擊療法,希望大家不要相信。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她正確的愛與陪伴,你陪她小,她陪你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