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公元1126年,即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兵第二次南侵,迅速攻陷汴京(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滅亡。已經退位的宋徽宗趙佶與北宋皇帝欽宗趙桓以及皇室、皇族、貴戚、近臣、各種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國。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靖康之變”。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而後, 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的建策,在中原扶植南宋降臣劉豫建立偽齊政權,讓其接管淮東、淮西和京西三個攻宋戰場,以期建立同南宋之間的緩衝地域。同時為解除南宋對其佔有的河東地區側翼武力威脅,決心集結重兵先攻取陝西地區,遂將攻宋主要方向由東南轉移至西北,以右副元帥完顏宗輔替代陝西都統完顏婁室為攻陝主帥,同時將由江南退至六合(今屬江蘇)地區的完顏宗弼軍西調洛陽(今屬河南),企圖先攻陝西,爾後入川東下,迂迴滅宋。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最後,宋軍與金軍爆發了“富平之戰”,這場戰役以金軍勝利,宋軍失敗而告終。

吳玠收集餘部數千人退守入蜀要隘和尚原(今寶雞西南)。紹興元年(1131)十月,在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帥完顏宗弼所率10餘萬金軍,因功授鎮西軍節度使。

當年吳氏兄弟鎮守漢中,在漢中外圍,金軍在和尚原(漢中北部),饒鳳關(漢中東北),仙人關(漢中西北)和宋軍有三次大戰。都未攻入漢中。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關(今陝西大散關)及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等地,重行設防,以阻金軍。富平之戰失利後,和尚原成為金軍入川的主要障礙。和尚原是從渭水流域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在大散關之東,地勢險要,屬川陝之首要門戶,位於寶雞西南20公里,其地勢之險要與大散關不相上下。

這時,吳玠、吳璘奉張浚之命,收集幾千散兵,擔任保衛和尚原的任務。有人勸吳移屯漢中,保住入蜀之關口,吳認為:“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金軍為了打通進入漢中的門戶,決定進攻和尚原。和尚原之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和尚原戰役最終以宋軍將領吳玠、吳璘兄弟倆的率領下大敗金軍,取得了勝利。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南宋紹興三年(1133)正月,金兵由金州(今安康)西進,陝西都統吳玠率精騎數千,搶佔饒風關。宋軍與金軍在饒風關激戰七晝夜,雙方傷亡嚴重。後吳軍撤回西縣(今勉縣),饒風失守。興元(漢中)知府劉子羽焚興元城,軍民撤離人去城空。金兵入興元后糧絕北歸,吳玠率軍於武休關截擊,金兵死傷數千。紹興四年(1134)3月,金兵精騎10萬,向仙人關(位於略陽縣西北)進攻,企圖南進入川。吳玠率萬餘人與金軍激戰數日。後金軍被迫退回鳳翔府。吳玠率部在仙人關一直堅守到紹興九年(1139)六月病死為止。吳璘及部將田晟、楊從儀等相繼據守仙人關,金人屢攻不下,前後達三十多年。仙人關之戰成為南宋抗金著名戰役。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從此金國數十年再也不敢越過秦嶺一步了。

南宋沒有想像得那麼弱,漢中抗金幾場勝利之後金兵不敢越秦嶺一步

吳 玠(1092~1139),南宋將領。字晉卿。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因為家鄉有重武風尚,本人自幼一邊讀書,一邊練武,不到20歲就練就一身好武藝,尤其精通騎術和箭法,在鄉里遠近聞名。後來由於西夏軍隊入侵,為保衛家鄉而投筆從戎。政和中期(約1114~1115年),在一次阻擊夏軍來犯的戰鬥中首次立功,升任進義副將。後來又因多次立功而被提拔為隊將、涇原第10將和第2副將。 南宋偏安江南,金軍大舉進犯西北時,吳玠擔任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在陝西都統制典珍的指揮下與金兵作戰,屢立戰功,升任忠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任命大臣張浚為宣撫處置使,到陝西巡撫,非常看中吳氏兄弟,便把兄長吳玠提升為統制,胞弟吳璘提升為掌帳前親兵。次年,吳氏兄弟同仇敵愾,在戰鬥中奮勇殺敵,大敗金軍主帥婁宿。這一仗打得金國大將撤離喝丟盔棄甲,狼狽不堪,邊逃邊哭,大出洋像,在金軍中傳為笑話,金軍廣大士兵在私下裡,都以“啼哭郎君”譏稱撤離喝。期間,吳玠、吳璘兄弟率領的這支宋軍,在陝西境內有效抗擊金軍,成為阻止金軍南下四川的勁旅,被南宋朝廷視為西北的柱石,最後把陝西戰場的軍事指揮大權完全交給吳玠,任命他擔任陝西諸路都統制。吳玠在總結對金兵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實踐時,發明了“駐隊矢”的新戰法,即以弓箭兵輪番群發而制騎兵的戰法。紹興元年(1131年),金軍在主帥金兀朮的指揮下,以10萬大軍直撲陝西渭州、寶雞等地。吳玠、吳璘兄弟率部迎戰,運用“駐隊矢”戰法,打敗金軍,兀朮本人也中箭,僥倖逃命。朝廷獎勵吳氏兄弟,封吳玠為鎮西軍節度使,吳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第二年,又把陝西軍政大權全部交給吳玠,授他兼任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節制興、文、龍三州軍事。不久又加任檢校少保、兼利州路、階、成、鳳州制置使。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朮、撤離喝再次率10萬兵馬重新向陝西進攻,戰略目標則是拿下陝西,進軍四川。吳玠、吳璘等將領分東西兩路阻擊金軍,經過2個月浴血奮戰,宋軍以少勝多,不僅守住原有陣地,還恢復了鳳、秦、隴三州土地。捷報傳到宋京,朝廷再次破格提升吳玠為川、陝宣撫副使,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節度使。吳璘也由防禦使升任定國軍承宣使。

吳玠由一個鄉村讀書人參軍,從保衛家園到捍衛國土,在陝西與金軍作戰10年之久,大大小小的仗打了無數次,身上傷痕累累,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媾和停戰,宋廷為嘉獎吳玠在陝西的巨大戰功,授予他特進、開府儀司三司,升任四川宣撫使,仍然繼續節制陝西階、成等州軍務。同年,吳玠病逝在陝南前沿陣地仙人關,享年47歲。朝廷贈少師。後追封為涪王,諡“武安”。地方官民為了紀念他,在他去世的仙人關專門給他修建一座廟宇,命名為“思烈”,用以寄託人民的哀思。

史家在評論時認為:吳玠雖是一名軍人,但在戎馬倥傯中,仍然堅持讀書學習,尤其偏愛史書。他把歷史上孫、吳等軍事名將的兵法都反覆熟讀,經典之處儘量記錄下來,用以指導自己的軍事實踐。所以吳玠與一般武夫不一樣,他們視野開闊,高瞻遠矚,深謀無慮,管理部隊嚴而有恩,任用將領量能使用,官兵們都願意跟著他去赴湯蹈火,大有古代良將的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