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祖母大人(三)

奶奶一生清貧,未享過一天清福,命運卻異常坎坷。從我記事起,奶奶就一人獨居在老宅中,說是老宅,就是兩間不到60平方米的平房,這還是我父親在70年代時候翻建的。直到2008年去世的那年,奶奶仍舊住在這間老屋中。

回憶我的祖母大人(三)

想來我也是一個容易傷感和記事的人,我從記事起,斷斷續續,從鄰居那兒得到了一些奶奶的過往經歷。但是也是隻言片語,無法詳知。一來跟奶奶相仿的人都早已陸續逝去,根本無法從他們口中打探得到一二消息,二來那些稍微年輕些的奶奶輩、阿姨叔叔輩的人,自然也無法完全知曉我奶奶的事情,可能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已。然而,這些年來,從父親口中,從鄰居大嬸口中,從隔壁大爺口中,我也陸陸續續得知了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在我的腦袋中不斷沉積、不斷積累、不斷拼湊,終於讓我對於奶奶有了一個稍微整體的認識,但也不是全面的,或許我這輩子都無法清楚的知道了。

生於民國時代,自幼作為童養媳進入了第一個丈夫的家。至於過得好不好,無從得知,只知道未有留下一兒半女,這樣的日子過了也有一長段時間。應該是解放之後,第一任丈夫貌似以去上海收垃圾拾破爛之機,被上海的一戶人家相中,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紙離婚書。奶奶沒有吵,沒有鬧,甚至在那個混蛋來分割財產的時候,還把那個混蛋分到的一間房子買了下來,臨出門時,天空下起了小雨,善良的奶奶竟然還送了把傘給那個混蛋。後來聽父親講起過,那個混蛋跟上海老婆生了孩子還時不時來到鄉下看望留在這裡的親戚。真的是作孽。

回憶我的祖母大人(三)

第一任丈夫後來賣房子給我父親的房器

不久,一個人生活的奶奶便和另外一個窮苦的老漢走到了一起。這個老漢我素未謀面,這輩子卻跟我永遠綁在了一起。雖然我跟這個叫“王阿長”的老漢沒有半點血緣關係,卻繼承了他的姓氏。當然了這是後話。

奶奶和這位我姑且稱呼為爺爺的老漢走到了一起,還生育了一個女兒,日子過得雖苦,但是其樂融融。但是好景不長,阿長爺爺不久就害病去世,女兒長到10來歲的時候也夭折了。經歷了被第一任丈夫拋棄、第二任丈夫及女兒去世的重大變故,奶奶依舊堅強的活著。不久,我父親就來到了這個家裡。

回憶我的祖母大人(三)

整理奶奶的遺物時發現的給予我姓氏的阿長爺爺的照片和活期存單

我的父親也是從小命運多舛。父親祖上黃橋,家中兄弟姐妹共9人,人多日子艱難,加上他的父母也早早過世,送人也成為了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選擇了。經過多次輾轉,我父親在將近10歲的時候來到了我奶奶的家中。這裡我就不再詳述,以後我會在另外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中去詳細闡述。

從此我的父親便在這裡紮下了根,也理所當然的繼承了我那早早過世的阿長爺爺的姓。後來,我父親娶了我母親,也有了我,我也理所當然的繼承了我父親的姓。雖然後來我父親跟黃橋的一幫伯伯姑媽相認的時候,也得知了他本是黃橋楊姓,但是阿長爺爺的姓永遠的留了下來。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基本上都有認知了,也比較清晰。但是從奶奶出生的1918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段跨越了70多年時光的經歷完全是來自於旁人的隻言片語和自己的拼拼湊湊。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或許也是那個年代稀鬆平常的事情。這是一段充滿了血和淚的人生,也是一段溫情而又飽含著奶奶和父親相依為命時候的幸福人生。

一個瘦小而乾癟的小老太太,從未走出蘇州、走出吳縣、走出相城區,一輩子就生活在這塊富饒而又充滿了希望的土地上,其中有被拋棄的悲傷、有失去至親的痛苦,但是她隱忍、堅強,也有重獲孩子的喜悅、也有天倫之樂的回憶。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坎坷不幸,幸好上蒼還是展現了她仁慈的一面,奶奶一生沒有大病大災,最後也是在睡夢中過去的。或許這是這個世界留給她不多的美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