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我們勢必無法總能獲得他人的認同,因此一定要學會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遇言姐

半個月前,浙大化工系博士生侯京京同學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告別信後投錢塘江自盡,年僅26歲。

此條不幸的消息獲得網友的高度關注。大家最疑惑的是為什麼很多人拼盡全力都無法獲得的美好前程,被侯京京如此輕易地放棄了。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看到救援隊在打撈的圖片,遇言姐也是如鯁在喉,只剩嘆息

據同學們回憶,京京成績優異,為人低調,行事清白,無可挑剔。以天大第一名,績點分數 3.9的成績被保送浙大直博的他,從不參與人事牽扯和資源爭奪,只是默默將自己做到最好。

也有同學提到,京京就像是個孩子,不願隨波逐流,不願偽裝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期待趨近於完美。

不想再假裝,也不想再撒謊,我只想做我自己,真的很難。有那麼點累了,所以就算了。

不想責備任何人,遺憾對不起家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剩下愧疚。

此生緣盡,只願沒有來生。

這是侯京京留給世界的最後一段話,沒有恨意,沒有抱怨,只有“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善良和赧然。“至今為止,我遇到的都是好人”這句話尤其令遇言姐感到悲傷。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這是微信的原文,一個善良孩子游走到這個世界邊緣留下的最後絕筆

關於侯京京同學的離去,先是有人猜測是由於讀博壓力,之後傳出疑似跟性取向有關,又或者,是多重原因附加的結果。

緩緩的筆調,淡淡的語氣,字裡行間卻湧動著一股無可抑制的衝擊,京京的遺言給我的感覺似曾相識,彷彿很多年前,讀到《挪威的森林》中那些年輕的男孩、女孩結束自己的生命時的片刻。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侯京京同學和直子的姐姐,尤其令人心痛的相像。讀書第一,體育第一,在各類活動中游刃有餘,無人不誇讚他們的優秀。

然而,直子的姐姐卻會間歇性地失落,將自己封閉在屋子裡以恢復元氣。如同京京的同學回憶生前的他:

表面開朗,內心悲觀,性格上面始終有一點擰巴,永遠把開心的一面展現給朋友,把不開心的自己藏著。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總是基於別人的心情和觀點,自己的感受卻從來沒有表達,就算遇到困難也無法開口呼救,因為太害怕讓身邊的人失望。

為了滿足所謂的優秀而疲於奔命, 外在形象和內心自我的統一撕裂,他們熬過了一年又一年,當無力再維持下去的時候,終於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裡不是矯正扭曲的,而是學習適應扭曲的。”這是《挪威的森林》中,療養院醫生對有厭世和自殺傾向的直子說的一番話。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這兩天,遇言姐一直在想,如果京京讀到過渡邊那句“我的周身彷彿貼上了一層薄膜,縱然我無法與外界相融無間,但他們對我同樣也無能為力”;

如果京京遇到過一位猶如綠子般天生堅韌的朋友向他伸出過援助之手;

如果“適應扭曲”這股本該讓人獨立成熟的革命性的力量在京京身上得到了釋放,他是否會破殼而出,改變心意呢?

已經無從知道了。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沒有完美的愛

京京遺言中特別提及對母親的愧疚和遺憾,似乎與母親的連接是他難以逾越的一道坎。家人受到的傷害令京京無法釋懷卻又無從彌補,只能無奈地回應“但願下輩子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讓您再受傷”。

如今讀來,遇言姐難過不已。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愛。一個人成年後應該在思想上與父母保持距離,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代際間有著巨大溝壑的時代。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如何評價“假裝同性戀向父母出櫃”的試驗?

某大學老師招募了10名直男學生,測試他們向父母出櫃時對方的反應。

所有的志願者無不是家庭教育優越、從小是優等生、家人感情良好,被父母寵愛著的幸運兒。他們之所以敢於參加這個實驗,也是因為深信自己的父母是理智的、開明的。

結果是,在測試中,十個家庭中只有一個家庭以沉默和哭泣勉強接受。其餘九對父母,據說很愛孩子的父母,開明的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不是痛罵兒子,就是要打醒兒子,更有5名學生被要求收拾東西滾出去。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感性與理性之間,我們的思想和現實有著巨大的落差

“你為什麼還活著,你為什麼不去死,為什麼要騙我們養大你,我沒有你這種噁心的兒子。”錄音中充斥著各種惡毒的辱罵和詛咒,這也是志願者們第一次直面父母的另一副面孔。

參與測試的學生只是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而那些一直深愛他們的父母竟然一秒化愛為恨。對此,學生們紛紛表示對父母的反應十分失望,自己再也無法如同以前那樣信任他們。

令我意外的是,與提問者期待的批判態度截然相反,回答區紛紛對當事家長表示理解:“即便在美國,能夠在第一時間接受子女出櫃的父母也是極少,更別說在沒有經過性取向政治正確教育的中國了。”

雖然在網絡上,大家對於“基友”、“基情”、“賣腐”……張嘴就來,津津樂道,但事實上,大部分家長甚至連聽說“同性戀”、“跨性別”這些詞也不過是近兩年的事。

總的來說,中國社會對於性還停留在以繁衍為目的的階段,指望大家立刻接受平權精神是不現實的。

由於無知和偏見,對於子女突如其來的出櫃,大多數父母的反應從驚恐到平復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轉變或許長達數年,期間需要年輕一代和社會輿論持續不斷的推動和引導。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此外,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愛。志願者在試驗後出現的心理創傷和情緒失落,

是由於對父母的期望太高,以至於無法接受信仰崩塌。

沒有什麼愛是無私的,即使是來自父母的愛。如果你覺得有,只是因為你還沒觸碰到對方的底線。這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早已告訴我們的事。

如果侯京京同學能夠認識到這些,或許他會對自己與母親之間的困境坦然一點,心大一點。

浙大博士投江,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