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病毒是不挑年齡的,手足口病不是兒童的專屬疾病↓↓↓

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手足口病在每年的 4~7 月是高發期,9~11 月還會出現一個次高峰。

有很多家長認為手足口只是一種兒童病,但實際上,成人也有可能被傳染。


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01

成人也會感染和傳染

美國疾控中心(CDC)關於手足口病界面的第一句是這樣寫的:手足口病是嬰兒和 5 歲以下的兒童的一種常見病毒性疾病,不過,有時也會發生在大齡兒童和成人身上。


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一起來看一下:一位30歲的成年人的手足口病的感染和傳染經歷↓↓↓

我的起病是從發熱開始的,當時還以為是流感,上班期間高燒 39.5 ℃,請假回家,喝了點美林就昏睡過去了。

第二天體溫仍然沒有明顯下降,手上便開始長水皰,也明顯感覺到喉嚨刺痛,於是拿手機開著閃光燈張大口,拍了張照片,自己都被嚇到。


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 初始症狀

看到自己的這些症狀,本以為是水痘,但還是不確定,便去找皮膚科醫生看了下,沒想到竟然被確診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 第 2~4 天,皮疹開始爆發、惡化,第 5 天開始,逐漸好轉

更鬱悶的是,在我發熱休假當天,妹妹帶著 4 歲小外甥來家裡探望,結果兩人無一倖免,都被傳染上了手足口病。所幸,他們的病情都不太嚴重。


所以,提醒大家,不要忽視成人手足口病!

由於成人病例較少見,臨床上易出現誤診。普通病例需要與其他出疹性疾病如水痘、帶狀皰疹等鑑別。

患兒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很高。


02

傳染途徑

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汙染的水和食物也可感染。

比如,在幼兒園裡,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A 用擦了鼻涕或口水的小手玩了小皮球,當A把小皮球傳給另一個小朋友B 時,病毒也就跟隨小皮球傳到了小朋友B 的手可能遍佈全身,以軀幹為多,面部和四肢較少,而手足口病患兒的皰疹好發於手心、腳心、肛周,或者好發於四肢關節處的皮膚。

03

如何預防?要點有六個

輕度手足口病會自愈

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絕大部分患兒只需要隔離休養、對症處理就可以自愈。家長只需做好該做的護理,順應病程發展,孩子多會自行恢復健康。

預防的方法有不少

·5~7 月, 避免帶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

·

教孩子勤洗手

·勤給孩子換內衣褲及床上用品

·孩子的餐具及玩具定時清潔

·EV-A71 型滅活疫苗可用於 6 月齡~5 歲兒童預防腸道病毒 EV-A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礎免疫程序為 2 劑次,間隔 1 個月,鼓勵在 12 月齡前完成接種。


手足口病爆發期,成人也可能是傳染源!以下6點讓孩子少受罪


△ 注意手衛生


以下症狀可能就是中招了

·發熱、流口水、拒絕吃東西、嘴巴痛、喉嚨痛

·口腔、手、腳、肛周有紅色皰疹或斑丘疹


以下症狀可能就是中招了


× 給患兒服用抗病毒中藥

× 給患兒服用利巴韋林

不濫用藥物,加強護理、密切觀察、及時就醫


這樣護理好得快

·隔離休養,忌劇烈活動

·飲食宜細軟溫涼,食物以孩子能接受為準

·若發熱或口腔疼痛難忍,規範服用藥解熱鎮痛

口腔疼痛的護理方法

口腔皰疹帶來的疼痛讓孩子拒絕需要咀嚼的食物,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粥、面、湯羹等軟食流質,同時給孩子口服補液鹽溶液保證水分和電解質。電解質冰棒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得來說,成年人也有可能患病,有少部分家長在照顧完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之後也被傳染手足口病。

通常,我們在感染病毒後可獲得長期而又穩定的特異性免疫,但感染不同種類和型別的病毒後所誘導的特異性免疫缺乏交叉保護力。

因此,手足口病可能得了還會再得,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