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30):玄武門之變2——來自天空的煩惱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31)

李世民政變的第一步,是制訂一個行動計劃。這個計劃中的大部分,其實在前期準備階段已基本成型。現在要做的,一是敲定具體細節,二是定下發動時機。

第一項工作估計很快就完成了。發起時機的選擇要複雜一點,因為要考慮敵人的動向。

對李世民來說,他只有一次出手的機會。戰略全局上,他處於被動地位:他所有的牌,只能在桌子底下打打,見光就死——誰敢、誰又能和皇上公開對抗呢?李淵隨便伸出一個小拇指就可以把他打倒,這就是法家說的‘勢’。李世民最好的情況,只能是局部的、暫時的優勢。

李世民的確是個天才的軍事家。現代戰爭中,有一個OODA(觀察、判斷、決策和行動)四步閉環理論。大概的意思是:任何一場戰鬥都是一次‘看-想-打’到‘再看-再想-再打’這麼一個循環。看和打誰都會,關鍵在‘想’。

‘想’的要害是找一個‘窗口’。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你要找到那個短暫的、局部的機會,並快速利用它來破壞敵人的整個系統。這個機會,就是戰場‘窗口’。

問題是:怎麼才能找到那個窗口?

一個簡單的答案:你要有智慧。智慧是什麼?如果說學問是知識的積累,那麼智慧就是一種對知識的穿透力。它幫助你整合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知識,幫助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最終賜予你‘洞察’的力量。正是這種‘洞察力’,幫助你識別出跨領域的漏洞和機會,這就是戰場‘窗口’。

李世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這種洞察的智慧。

李淵和李建成,這方面顯然就差了一點。他們缺少一點洞察力,犯下一個最大的錯誤:低估對手。

他們對李世民有兩個基本的判斷:第一,掌握軍權的李世民是可怕的;第二,李世民有一個能量很大的團隊。所以,採取的措施一是不讓他帶兵、二是拆散他的班子。這兩手一搞,李世民在他們眼裡就成了去掉爪牙的老虎——成不了氣候了。他們沒想到,李世民同時收穫一個最大的好處——太子黨的麻痺。

麻痺體現在很多方面:明令滾蛋的程咬金賴在長安不走、趕出王府的房玄齡杜如晦又偷偷溜回。這些都是重點人,簡單的盯梢就能解決問題,說明沒當回事。

李世民已經要動用核武器了,他們還在使用常規手段,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削弱李世民。

他們接下來乾的兩件事,直接觸發了李世民的行動。

兩件事裡,第一個合情合理又真假難辨;第二個,事實確鑿又充滿玄妙。

第一個我們可以稱之為‘烏城事件’。當時突厥在河套地區屯駐重兵,南下侵入邊塞,包圍陝西定邊縣一個叫烏城的地方。

陝甘寧一帶向來是李建成負責的防區,他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帶兵去解救烏城,李淵也同意了。李元吉覺得這是個機會,請示把李世民帳下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這幫猛人一併帶上。這也是個順理成章的事:保家為國,人人有責嘛。

問題出在一個叫王晊(zhì)的人身上。他是太子宮內一個小官,職務是‘率更臣’。

‘率更寺’是東宮內部一個管理機構,‘掌宗族次序、禮樂、刑罰及漏刻之政令’,就是管管會場秩序、禮節禮貌,以及起床熄燈、上下班打鈴等等,一些內部獎懲、正風肅紀的工作,相當於一個東宮糾察隊吧。王晊就是這個糾察隊的副隊長、處級幹部(從七品)。

王晊還有另外一重身份:秦王黨的臥底。據記載他這時秘密跑來報告,說太子和李元吉商量:一是找機會把尉遲敬德這些調去的人幹掉,二是趁李世民送行的時候把他也幹掉。然後再找人說服李淵,叫他早點交班算了(‘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

前面那條問題不大。拆班子本來就是李淵的政策,這些人聽招呼則罷,不聽招呼該除就除掉,沒有問題。前段時間,尉遲敬德不是還到死牢裡走了一趟嗎?後面那條,問題疑點很多。司馬光寫到這個地方,在底下專門用小字作了一段註解,說這一段我是從《舊唐書》裡抄來的,根據我的分析,這根本是胡說八道(‘此說殆同兒戲’)。那為什麼照抄呢?因為此話出自王晊之口,王晊也可能瞎說是不是?‘此所謂以疑傳疑也!’作不得數的。

司馬光向來滑頭、話說半句。我們乾脆點、替他把剩下半句說完:這根本就是李世民借王晊的口在瞎編。目的只有一個:為自己後面的行為找藉口。

從烏城事件看,李世民的情況已經相當危險。一來帳下猛將被調走,馬上要做光桿司令。二來東宮這樣的重點目標,前面還有爾朱煥、橋公山這樣受到信任的中層幹部公開反水。而現在,只有一個地位邊緣的小幹部來送情報。說明李世民的間諜網遭受了打擊,損失不小。

不管多危險,烏城事件總還可以想想辦法。第二個事件就完全超出人力控制的範圍了,連一貫精細的李世民也猝不及防。

這是一起天文學事件。

己未,太白復經天。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己未是六月初三。這天,天空中再次出現一種叫‘太白經天’的天象。太白指金星,太白經天,就是大中午了金星還在天上高高掛著。按專家們的說法,這個天象不算罕見,大概兩年裡會有兩次觀測的機會。當然,還要有天氣、設備、觀測人員等等的配合。不管怎麼說,這次被我們的國家天文館館長(太史令)傅奕同志觀測到了。

輕鬆讀史之大唐(130):玄武門之變2——來自天空的煩惱

‘太白經天’實例模擬

本來觀測到就觀測到了,我們現在對這種天象有很清楚的解釋:什麼行星運行軌跡呀、星星的亮度等級呀,等等,七弄八弄,計算一下就出來了。古人不是這樣。

作為當時的天文學權威,傅奕的知識結構和現在天文學專業的大學生是完全不同的:數學、天文計算方面,他是個半桶水;天體物理、理論力學方面,可以說是文盲;而陰陽五行、占卜算命,他又完全夠資格做個教授。

這麼一種知識體系,對太白經天怎麼解釋的呢?看看《漢書》的說法:“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有人鬧革命、皇上要換人!

我們現在看,這個純屬瞎扯——兩年裡出現兩次,哪有那麼多皇上可換。但古人不管那麼多,沒看到就算了,看到了可就要當真。古人堅信:天象聯著人事。‘天人感應’從漢朝起就是個熱門學科,多少人一輩子研究這個,各種著作多如牛毛。

根據我們傅館長的研究,那天太白星出現在秦國的方位上,所以代表著秦王李世民要坐天下。

李淵看了這個報告,‘以其狀授世民。’轉手把報告丟給李世民,讓他解釋解釋這是怎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