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古傳陳式老架74式太極拳

清末民初的中國雖然動盪不安,卻是中華武學最後一巔峰時期。比如傳統太極拳不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武術大家,又因其對慢性內臟疾病的特殊治療作用造福了苦難中的千萬大眾。改革開放以來,練習太極拳的人數雖為歷史之最,太極拳界也比任何時候都熱鬧,但大師多,有真功夫的不多,能治療內臟疾病的太極拳套路更是少之又少。故有人戲說太極拳“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

罕見的古傳陳式老架74式太極拳

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並不複雜,太極是理,拳是武術,前輩先哲靠實戰經驗的積累,中醫經絡和周易老莊等哲學理論的支撐而創編太極拳術,而當今民眾所練太極拳多為今人想當然改編、簡化的,離武而為,離經改編,此太極拳早已不是彼太極拳了。

罕見的古傳陳式老架74式太極拳

正是傳統太極拳創編的嚴謹性,歷史實踐中的有效性,所以,當今教授太極拳者無不聲稱自已所傳是傳統太極拳。但所傳套路是否容易長功夫?從純技術動作上是不是就具備治療疾病的功效?教者無例可證,學者盲從無措。當然,這種現象也說明傳統太極拳的迴歸是人心所向,所以,讓更多人認識真正的太極拳正當其時。順應這一要求,本文試就流傳於安徽蕪湖、合肥等地的太極十三功夫架之陳式老架一路74式太極拳做以介紹,以饗諸同好。

罕見的古傳陳式老架74式太極拳

這套陳式老架一路太極拳傳自陳發科之父陳延熙,但未經改編,其拳法嚴謹,招式複雜,發勁冷脆,遙接古風,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筆者尚未見其他地方有傳習,是十分罕見的古傳太極套路。其技術特點如下:

一、肚轉膈動。如六封四閉、金剛搗碓以及單鞭的勾手等動作,腹部均要呈逆時針方向轉動起來。肚腹轉動時看得見、摸得著,不是常說的無檢驗指標的丹田內動。同時,大量的技術動作縮張膈肌,按摩內臟。目前,我們僅見過楊班侯式老架91式太極拳有這一特點。肚腹轉動的理論基礎為太極之理。天地一太極,而人身一小天地。肚腹丹田轉動,乃一圓化生太極之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生生不息。當然,這一特點對腰的運用要求高,練起來也較難,但能夠有針對性地鍛鍊胃腸肝膽等內臟系統平時不易鍛鍊到的部位,中節(以身言,手臂為梢節,腰胯為中節,足腿為根節)傳導勁力的能力更容易鍛煉出來。

罕見的古傳陳式老架74式太極拳

二、招式獨特。以摟膝拗步為例,接上勢斜行後,雙掌在雙膝外側上方,腕部距膝2寸高處,掌心朝外側;下盤在半弓馬步轉馬步的過程中,雙掌向外向後向裡再向前纏一個立體的圓至兩掌心向前,隨著馬步的形成再向前按出。其他如金剛搗碓、閃通背等招式與現在流行的各派太極拳都不同,完全是另一種形式,非常複雜,十分獨特。

三、步法獨特。如攬雀尾轉金剛搗碓,右上步是熊步上去,身形也要呈熊形。練時是用腰胯帶著腿整體上步,以體會什麼是周身一家。張公修林老師示範“倒攆猴”是練出猴的神形,此勢熊步熊形亦要表現出熊的味兒。象形取意是練習傳統武術的方便法門。

四、處處走圈。非圓即弧在這套老架74式太極拳上體現的尤為充分。如起勢、斜行、六封四閉、金剛搗碓、摟膝拗步等招式中腕要劃圈,肘要劃圈,臂也要劃圈,肚腹要轉圈。全套74式,式式皆走圓劃圈是其核心和特徵。其組合或兩圈一組,或三圈一組,大圈套小圈,環環相扣,如春蠶抽絲連綿不絕,十分奈琢磨,比國家規定的套路練起來更有意思。由於圈多,動作複雜,練習難度很大,但對練習者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的鍛鍊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