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民国史研究”:第二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2018年10月19-21日

上海·复旦大学

2018年10月20日

开幕式

时间:8:30—9:00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致辞: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罗敏(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主任)

大会合影 9:00—9:10

各分会场讨论

第一组讨论

9:10—10:30

第一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金光耀

承红磊(华中师范大学)

洪宪帝制宪法问题考论

应俊豪

郭 宁

李欣荣(中山大学)

护法潜流:1917年朱庆澜辞任粤省长风波

罗毅(西北大学)

民初唐绍仪内阁历史再考察

杨雄威(上海大学)

北洋政治自我革命论——1924年北京政变的“因果律”

第二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5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高晞

夏滟洲(西安音乐学院)

近代中国音乐史加强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张仲民

蔡炯昊

朱文哲(南方医科大学)

“时政划一”:民国初期官定历书的编订与颁行

鲁萍(苏州大学)

科学与民族主义:民国中西医的名分之争

庞境怡(复旦大学)

近代医学术语的嬗变:以“Syphilis”中文译名为例

第三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8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章清

李洋(南京师范大学)

他曾怎样译注《大清律例》:《中国评论》所载哲美森译作述评

戴海斌

李在全

胡梦颖(浙江财经大学)

赫飞(浙江传媒学院)

庸中佼佼:试论晚清军事改革中的浙江武备学堂

高波(中国人民大学)

晚清以降“泰西如三代”观念的兴起与中体西用论的裂变

孙青(复旦大学)

清末民初“新”游记汇编与近代“空间”表达的转变

茶歇 10:50—11:00

第二组讨论 11:0012:20

第一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王栋

张卫明(浙江工业大学)

清末民初不平等条约观念变迁中的国际法运用

马建标

任天豪

郭宁(南开大学)

一战初期中国的中立(1914.7-1915.1)

应俊豪(台湾海洋大学)

一战后美国对日本在山东活动的情报搜集与观察评估

孙毓斐(复旦大学)

南方政权与美国关系研究:以1918-1924年关余问题为中心

第二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5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朱荫贵

归彦斌(复旦大学)

政党·媒介·地方:20世纪20年代吴江乡镇小报党派化探析

王建伟

朱文哲

金璐璇(北京大学)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家庭收支状况分析

柯伟明(中山大学)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税收发展的特点

许惠文(台湾政治大学)

从乡镇造产论行政三联制

第三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8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王敏

杨思机(华南师范大学)

民初“五族共和”的民族平等新论

杨思机

周月峰

蔡炯昊(四川大学)

政治文化转型视野下民国时期的清代历史记忆

张凯(浙江大学)

“超今文学”与近现代经史转型

张仲民(复旦大学)

“君子有三变”:刘师培和洪宪帝制

午餐 12:30—13:00

第三组讨论 13:30—14:50

第一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陈雁

徐高(复旦大学)

北京政府的“反赤化”与1920年代前期的中美关系

王春林

赵旭铎

陈海懿(南京大学)

从反对到利导:美国与国联调查团的产生

陈志刚(西南大学)

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与中国外交十字路口的抉择:基于知识界省思的考察

皇甫秋实(复旦大学)

中国战时生产局与中美租借物资管理权之争

第二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5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夏滟洲

姚江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犹太人的关注与处置

姜 涛

王 强

郭辉(湖南师范大学)

抗战时期“忠勇”观念的形成

贺江枫(南开大学)

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因应:以何应钦北上为中心

张文俊(山西大学)

西安事变善后与红军改编

章可(复旦大学)

二战时期上海的印度独立运动初探

第三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8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胡永恒

王建伟(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虚拟的“党权”: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北平市党部

杨雄威

罗 毅

赵妍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穆光政之死:九一八事变后山西地方党政关系的变动

孙扬(南京大学)

从革命党人到右翼社会:国民党在香港之嬗变

李在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抗战时期的战区检察官——国民党特务人员从事司法工作

茶歇 14:50—15:00

第四组讨论 15:00—16:50

第一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谢 岳

马建标(复旦大学)

“塑造烈士”:五四时期的“民族气场”与反日运动的展开

高 波

瞿 骏

徐佳贵(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从“五七”到“五四”:“五四运动”诠释的发生及其初期演变

王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分业的文化运动:“五四”后一个反思性的倾向

周月峰(华中师范大学)

回到思想的现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提出及其双重性

赵旭铎(约克大学)

罗生门后的思想与政治之争——1922年广东共产党组织“附陈反孙”之谜

第二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5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王立诚

王强(中国政法大学)

抗战时期中共太行根据地的物资统制与贸易

皇甫

秋实

柯伟明

雷家琼(宁波大学)

良税乎?恶税乎?——民众与国民政府的遗产税征收(1939-1949)

陈明华(杭州师范大学)

战时的乡村组织与庙产提拨:以浙江省龙泉县为例(1938-1945)

陈佳奇(北京大学)

战时中共在汪伪沦陷区的抗战动员与绩效评估

姜涛(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兵役制的讨论与定调

第三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8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谭徐锋

司佳(复旦大学)

中国问题的反思:汤因比1929年《中国纪行》

蒋凌楠

何树远

何爱国(复旦大学)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复兴之路——重读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

王学斌(中共中央党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派学人对西方文化之评骘:以徐世昌为首的政学群体为例

陈友良(福建师范大学)

论民国学人对李普曼《舆论》之译介

钟明浩(北京师范大学)

江苏教育会与北京学界的关系研究:兼论民国“学阀”话语的演变

晚餐 17:00—18:00

2018年10月21日

第五组讨论 8:30—10:00

第一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李在全

王春林(辽宁社会科学院)

蒋介石、陈布雷与《西山半月记》的文本形成

陈志刚

承红磊

许慈佑(台湾政治大学)

抗战初期周佛海对中日关系与附日政权的解读—另组国民政府以前为主的讨论

王萌(武汉大学)

日本在华中国策会社与战时日本通货政策

严海建(南京师范大学)

金问泗与中荷新约谈判(1942-1945)

吴泉成(中国人民大学)

论“安契塞斯”号事件

第二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5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汪朝光

尹星月(复旦大学)

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与战后敌伪金融产业的接收处理

陈明华

雷家琼

项浩男(北京大学)

失落的诉求:再论“南华侮教案”中的南北之别

任吉东(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概念史视域下的近代城市苦力

任天豪(台中科技大学)

农林部档案与荣军研究

姬凌辉(复旦大学)

利之间:中央防疫处生物制品的市场与价格问题研究(1919—1933)

第三分会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208

主持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刘 平

张文涛(扬州大学)

自觉与觉他:后五四时代革命志士分子自我认同的转变

章 可

张文涛

何树远(北京化工大学)

陈溥贤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

熊斌(西南大学)

五三惨案后国耻教育研究(1928-1930)

蒋凌楠(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中共早期革命文化的激情与理性:马克思主义“劳动阶级”概念的接受历史

孙会修(北京师范大学)

“救党”还是“乱党”?莫斯科的中国学生托派(1926-1930)

茶歇 10:00—10:10

闭幕式

主持:马建标

引言人:

汪朝光 罗敏 朱荫贵 王立诚 戴鞍钢 高晞 刘平 陈雁

王敏 王栋 胡永恒 瞿骏 谭徐锋 夏滟洲 郭传芹

与会者自由发言

午餐 & 离会

“国际视野下的民国史研究”:第二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