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一休:廣東和中央台因審查放棄,成就了經典的遼藝版

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瀋陽的街頭,還是上海的弄堂、廣州的小巷,都能聽到孩子們哼唱動畫片《聰明的一休》的這首主題歌。至今在互聯網上只要搜索“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就會看到許多網站在以不同的方式介紹,並稱之為“80年代的經典動畫片”。幾十年過去了,《聰明的一休》依舊為人們所懷念,遼寧電視臺先後兩次的譯製功不可沒。

聰明的一休:廣東和中央臺因審查放棄,成就了經典的遼藝版

1983年,全國電視臺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困難——節目匱乏得厲害。當時各省級電視臺都在為節目的事情頭疼,好節目有限,各個臺都提出需要節目。就這樣,這次會議催生了第一次全國省臺節目交流會議。後來,這個會議在遼寧召開,確定了交換節目的方式方法(這次會議的召開可以看做是電視節目交流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的一個起點)。

在會上,提出能不能引進點符合我國國情、積極健康的外國節目?但當時很多臺都沒有引進渠道。廣東電視臺說,他們現在引進了一部兒童動畫片,反映日本一休小和尚的故事,他們有引進的渠道,但是譯製上有困難,問其他臺能不能譯製。當時,哪個臺也不發表意見,後來兼任遼寧電視臺臺長的副廳長靳韜光與具備電視劇製作和節目譯製經驗的張景芳同志商量後,認為遼寧臺應該能夠具備譯製這部劇的能力和信心,因此接下了《聰明的一休》的譯製工作。

接過這部戲,譯製組請來了遼大教日語的教授翻譯。翻譯了幾集後,就遇到了難題:一休是個日本的和尚,所以這部戲裡有很多佛教的、唯心主義的內容。後來得知,廣東電視臺其實也譯出了兩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放棄的;這部戲中央臺也曾經接觸過,也因為這個原因沒有通過審查。

聰明的一休:廣東和中央臺因審查放棄,成就了經典的遼藝版

面對這個情況,譯製組沒有輕言放棄。在查閱了大量有關一休的材料,仔細研讀了譯本後,譯製組感覺這部戲在人物形象設計、動畫製作,在友情、親情方面,在教導小孩子如何認識社會、辨別善惡、勇敢機智等方面,都是很有可取之處的。明確了取捨,譯製工作繼續做了下去。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就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譯製了,還得進行大量地改編。在《聰明的一休》第一部的52集中,中間有兩集講的是一休給新右衛門保媒的故事,這兩集幾乎就是重新創作的。這兩集中,女方出題考試,原劇裡用了很多日本的繞口令、字謎等,如果直譯,不僅難翻譯、難配音,而且中國觀眾將會不知所云;如果改成中國現成的繞口令,又很難和畫面配合。為此,譯製組將這兩集的譯製放到了最後,結合劇情、畫面、口型編寫了繞口令。後來廳裡領導審看這兩集片子的時候,沒有看出任何“破綻”,可以說,譯製組的改編是成功的。

再比如,那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歌。原主題歌主要反映的是寺院生活的內容,和譯製後的節目不貼合,譯製組就請遼寧臺少兒節目編輯祁南洋與音協的同志共同創作了歌詞。相比起來,原來早起掃地打水、打坐唸經之類的歌詞,遠不如譯製組創作的主題歌這樣積極向上、深入人心。

配音是譯製工作的另一個難點。日語語速快、語句長,比如說“再見”,漢語是兩個音節,日語就是四個音節,多這兩個口型怎麼辦?除了在劇本和配音的時候就考慮到,在編輯上也費了很大功夫。原劇中有不少方言,怎樣處理才能不失去其中的味道?從遼寧兒童藝術劇院請來的配音演員都是搞舞臺劇出身的,怎樣才能收斂表演腔,表現出動畫片裡生活化的感覺?最困難的是,《聰明的一休》出現的人物很多,有臺詞的人物就有二百來人,而配音演員只有九人。一人要為多名角色配音,音色、音型、語調要隨著人物變換,甚至自己與自己“對白”,難度較大,怎樣才能避免千人一聲的情況?

聰明的一休:廣東和中央臺因審查放棄,成就了經典的遼藝版

遼藝《聰明的一休》全體配音演員在錄音棚的工作照

為此,譯製組和遼寧兒童藝術劇院的配音演員一起進行了細緻的音型設計。比如,為一休配音的李韞慧同志,為在音型上能表現出一休的聰明伶俐、機智勇敢,她設計了幾種不同音型,經反覆試聲才確定下來。一休的大師兄秀念,這個人物形像樸實憨厚,頭腦簡單,下巴大,說話不暢。陳大千同志為這個人物設計的音型,發音部位靠前,歪著嘴把聲音送出來,這個音型與人物形像較貼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聰明的一休:廣東和中央臺因審查放棄,成就了經典的遼藝版

給一休配音的李韞慧

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有一些嘗試後來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包括曾經向中國推銷此劇的日本向陽社也大為讚許。

第一次搞電視劇譯製,經驗少,人手都是慢慢磨合出來的,技術設備也落後,可謂是困難重重,但是譯製組只用了四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52集動畫片的譯製工作。當時沒有休息日,每天都幹到晚上十點鐘。

全部譯製完成之後,除遼寧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先後播出外,全國大約有100多家省、市臺播放了《聰明的一休》。播出後反響強烈,讓全體工作人員的辛勞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參與創作的人員也都受益匪淺。《聰明的一休》在那一段時間成了遼寧兒童藝術劇院演出的保留節目,到哪演出,在正戲開演之前,要先演個一休的小段,不演觀眾都不同意!翻譯劇本的遼大教授有一次到廣州一個偏遠的地方開會,出租車司機嫌遠不願意拉,當得知他是《聰明的一休》的翻譯者時,高高興興地把他送到了地方,還沒要車費。

聰明的一休:廣東和中央臺因審查放棄,成就了經典的遼藝版

遼寧兒童藝術劇院的同志後來反饋回來一個消息,說文化部少兒司的司長在一次全國少兒工作會議上說,中國應該多創作一些類似《聰明的一休》這樣的節目給少年兒童看。遼寧省人大的部分代表曾經兩次提議,要求重播《聰明的一休》。曾向中央臺推薦過此劇的日本向陽社老闆在看了遼寧臺譯製的《聰明的一休》之後,認為無論是對人物聲音形象的把握,還是對人物個性化的處理等方面,都比原劇要好。

1988年底,《聰明的一休》續集52集也譯製完成。《聰明的一休》續集先後在本臺、中央臺、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40多個省、市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電視臺播出。時隔5年,《聰明的一休》仍然受到觀眾的喜愛和媒體的關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了專訪和評論文章。《聰明的一休》獲1988年度全國第二屆優秀電視劇製片獎,獲遼寧省優秀譯製片獎。

說起這部戲,也有遺憾的地方。《聰明的一休》是廣東臺引進後與遼寧臺合作的,他們提出了三種合作方案,一是全部轉讓;二是雙方合作、平分成本利益;三是廣東拿錢,遼寧譯製,廣東發行,遼寧臺有播映權。因為是第一次搞,而且當時缺乏經濟意識,所以遼寧臺選擇了最後一種合作方式。後來看,是有點保守了,據說廣東臺靠這一部劇就收入了100多萬元。

值得安慰的是,遼寧臺和遼寧兒童藝術劇院積累了經驗,培養了隊伍。從此之後,遼藝迎來了動畫譯製的高潮和巔峰,書寫了中國動畫配音的一個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