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制度大鬆綁 滬市公司紛紛「嘗鮮」

上週末,滬市有30家公司發佈了回購公告,其中有14家提出回購方案(包括提議),16家披露了回購實施進展。今日,又有多家公司發佈了相關公告。

規則的完善大大點燃了上市公司的回購熱情。今日,滬市公司恆力股份公告,宣佈將按照新修改後的公司法相應地提起公司章程修改,同時,公司公佈了回購預案,並在其中“活用”新制度,成為公司法完善回購制度後的首批“嚐鮮者”。

人福醫藥等多家滬市公司的董事長或大股東今日也紛紛發出回購提議,加入這一“陣營”。與之相呼應,一批滬市公司紛紛公告了回購進展:真金白銀掏錢買股的積極性頗高;一批藍籌公司亦“摩拳擦掌”,第一時間表達了高度關注,並表示將擇機研究相關事宜。

解決痛點難點

恆力股份今日披露回購預案,公司將以不超過18元/股的價格回購公司股份,回購資金總額不低於10億元、不高於20億元。在闡述“回購目的”時,公司就本次回購的股份的用途明確表示:包括但不限於用於後續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計劃;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或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等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情形。

公司同時擬根據新的公司法修訂《公司章程》部分條款,其中關於“回購”的情形依據新規定作了修改。

這是對新修改的公司法最快速的回應。公司董事長範紅衛昨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回購情形的擴容體現了市場化的努力方向;提高回購上限,確立庫存股制度,解決了痛點、難點;決策程序的簡化提高了公司決策效率,以靈活應對股價波動。因此,公司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

公司回購自由度的提升,在這個週末正被廣泛消化。恰逢其時,解決痛點,眾多公司紛紛給此次修法“點贊”。今年是A股回購“大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在數量和金額上均遠超以往。而回購對穩定股價、提振信心的“正能量”不言而喻。以滬市公司為例,2015年至今,上交所實施股份回購的上市公司中,股份回購計劃公佈後1個交易日、10個交易日、1個月的公司股價平均漲幅分別為2.48%、3.02%、4.08%。

但是,如果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A股公司的回購規模同成熟域外市場還存在差距,這一部分要歸因於制度制約。

“此次修訂前,僅有四種情形可開展回購,尤其缺乏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這一情形。但是,上市公司在股價快速下行時,靈活地運用回購是穩定公司估值的重要手段。”中信證券研究部最新提供給記者的一份報告中如此表述。

另一層原因是庫存股制度缺失,即使公司認為自身股價大幅低估,也無法進行主動市值管理,即使公司想回購股份用於獎勵職工的,如果一年內沒有做好激勵方案並實施,也要被動註銷。

此外,較長的決策流程,使得回購時機難以把握。中國平安董秘盛瑞生告訴記者,近年市場波動較大,中國平安並未推出回購的原因之一,就包括了決策流程上的因素。“回購的時間窗口非常重要。在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如果需要用較長的時間去決策回購,不利於時機選擇。”

這些短板在此次都得到“補齊”。

滬市公司“摩拳擦掌”

回購自由度提升,這一“信號”大大激發了回購熱情。以滬市為例,上個週末,有30家公司發佈了回購公告,其中,提出回購方案(包括提議)的14家,披露回購實施進展的16家。

多家公司公告提示,稱公司董事長或者大股東提議回購。如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精工鋼構董事長方朝陽、浙江廣廈董事長張霞等均因規則“鬆綁”發出回購提議。又如,新湖中寶快速調整原方案,並加大了回購力度。公司此前於10月15日披露的回購預案中,回購總額為3億元至10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4元/股,回購用途為“用於本公司職工的獎勵”。今日,公司將回購用途修改為“擬部分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部分用於庫存股”,同時把回購金額上調為5億元至15億元,擬回購價格調整為“不超過4.5元/股”。

從已經實施回購的情況看,滬市公司的回購力度和誠意亦值得稱道。陝西煤業計劃回購金額不超過50億元、預計回購股份數量約為5億股,10月26日,公司實施了首次股份回購,斥資約3億元買入3400萬股。滬市回購“大戶”之一的均勝電子今日披露,截至目前回購金額為15.55億元,距離其回購金額下限18億元又近一步。鵬博士計劃買入4億到9億元公司股票,據今日披露,目前已經完成4億元的目標。

另有一批大藍籌對回購制度的修改保持高度關注。中國平安董秘盛瑞生說:“新的制度下,公司確實有明確意向會適時推動股份回購。只要是有利於穩定資本市場、股東價值最大化,公司都會去做。”

復星醫藥亦稱:“公司密切關注回購新規以及後續相關配套制度的出臺,並將結合市場環境和公司實際情況適時考慮,以切實保護公司及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浦發銀行副行長、董秘謝偉向記者表示,作為上市公司,浦發銀行將深入學習研究並積極貫徹相關規定,並按照行業監管機構的要求,加強和提高公司資本管理的能力與效率,提升上市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能力和實力。“作為商業銀行,公司將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以客戶為中心,圍繞上市公司客戶的需求,為其開展資本運作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積極促進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期待細則落地

還有一些尚未啟動回購的上市公司對新的配套制度翹首以盼。

海螺水泥總經理吳斌告訴記者,2015年至2016年,在市場波動較大時,公司曾有過回購想法。“但礙於操作和流程方面的原因,沒能推下去。”因此他對此次制度完善寄予厚望,“希望細則及操作指引能儘快出臺,對回購程序、持股轉讓等各問題予以明確。”

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根據證監會10月26日晚表述,將系統梳理有關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規則,對於繼續適用的要嚴格執行,對於公司法修改提出的新要求,及時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規則,進一步明確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情形、程序、方式、信息披露、回購股份的持有、回購股份的轉讓、回購股份的註銷等事項。

昨日,上交所亦表示,已在證監會的指導下,著手製定修訂股份回購的相關配套業務規則、公告格式指引,以引導上市公司依法依規履行好信息披露義務,幫助公司辦理好股份回購相關的交易、過戶、庫存、註銷、轉讓及債權人保護安排等各項具體業務。目前,相關股份回購相關配套業務規則、公告格式指引已形成初稿。上交所將按照證監會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抓緊予以修訂和完善,儘快發佈實施。

在各路資金馳援A股、上市公司積極開展盡責自救的當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6日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公司法的決定,有關公司股份回購的規定得到專項修改,被市場各方稱讚“及時”、“實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改決定》)補充了允許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情形、適當簡化了股份回購的決策程序,同時進一步規範了對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要求,受到上市公司的熱烈歡迎。深市上市公司紛紛表示,相關條款的修改一方面適應企業經營發展需求,有助於提升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上市公司的回購行為更加規範。

上市公司回購獲“正名”

本次《修改決定》將原先的股份回購情形由上述四條擴增至六條,新增了“將股份用於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和“上市公司為避免公司遭受重大損害,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兩種情況。與此同時,修改決定將原法規中“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修改為“將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此前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已經得到相關監管政策允許,但是此次修改意味著上市公司維護公司市值穩定及股東利益的“護盤式”回購合法合規,有利於公司根據市場情況,及時維護股價。

運達科技董秘王海峰認為,將現行規定中“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這一情形修改為“將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非常實用。一方面可幫助上市公司實現現金迴流,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企業構建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的利益共同體,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和晶科技董秘陳瑤則點讚了“允許回購股份用於轉換可換股債券”這一新增情形,她表示,某種程度上,回購股份會影響現金流,可換股債券通常會稀釋股東權益,但是如果回購股份能和可轉債結合起來,就不用太擔心公司現金流會受到損益,也不用擔心可換股債券轉換時新增股份會稀釋股東權益。此修改讓公司回購股份的用途增加、靈活性增強。

“庫存期”延長有助企業長遠發展

此次修改的另一個亮點是將特定情形下回購後的股份“庫存”時間由原先的一年延長至三年。《修改決定》提到,因將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用於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以及避免上市公司遭受重大損害這三種情形,合計持有公司股份數不得超過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百分之十,並在三年內轉讓或者註銷。

陳瑤表示,《修改決定》中的“特定情形下三年庫存股制度”有利於公司將員工股權激勵週期拉長,增加員工穩定性,有益企業長遠發展,對公司激勵員工、提升回購積極性以及回購額度都會有比較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上市公司因上述三種情形進行股份回購,可以依照公司章程規定或股東大會的授權,經董事會通過便可實施回購,不需要再提交股東大會決議。王海峰認為,這有利於公司及時把握市場機會,適時制定並實施股份回購計劃。

巧合的是,在26日公司法修改獲審議通過的當天,和晶科技及運達科技董事會均通過了股份回購的預案。陳瑤表示,在當前市場情緒較為低落、公司價值未能真正體現,通過回購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將回購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其他法律規定的用途,讓員工與股東一起分享公司發展的收益。對此,公司是十分樂意的。

王海峰表示,雖然公司法有關修改是自公佈之日起施行,但公司此前沒有取得股東大會關於股權回購的授權,所以不能於29日就實施回購。回購新規下,未來A股也可以像海外市場一樣,在年初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取得回購一定比例股份的授權,之後回購僅需董事會決議,不必再提交股東大會決議。

多家公司加入回購大軍

在《修改決定》公佈前,伴隨市場的持續調整,A股已經開啟了一輪迴購潮,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回購隊伍。截至10月25日,滬深兩市已有263家公司回購公司股份,回購股份總數達到31億股,回購總金額為207.3億元。另據上證報資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兩市已有431家公司推出回購預案,回購上限金額達到1115億元,回購下限達到335億元。

本次《修改決定》發佈實施後,繼續有上市公司積極響應發佈回購預案,不少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陸續向上市公司提出回購股份的建議。

28日晚,雙一科技計劃以不低於2786萬元,不超過5572萬元資金回購;拓維信息將出資5000萬元至1億元回購;輝隆股份將拿出不低於1億元不超過2億元資金回購。

回购制度大松绑 沪市公司纷纷“尝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