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抗金利器——冷兵器之王「神臂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兵器的重要性無與倫比。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的冷兵器之神器,撥開歷史的煙雲,它們的身影彷彿仍然清晰,透過千百載的時光如紫電青霜般發人警醒。

一千多年前,北宋、西夏党項、大遼契丹並立的時期,戰爭頻繁。雖然火器已經出現,但當時的火器還處於雛形期,冷兵器仍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角。當時有一種遠射利器,名為“神臂弓”,能讓幾百年後的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在編輯《四庫全書》而摸索到它的身影時也歎為觀止。

大宋王朝的抗金利器——冷兵器之王“神臂弓”

“神臂弓”,宋代當時的科學家沈括就在自己所著的《夢溪筆談》裡提到過。《夢溪筆談》中的“器用”一篇記載,有個党項羌酋名字叫李定,在宋神宗熙寧年間曾向朝廷進獻一種弩。這種弩被稱為“偏架弩”。因為這種弩的弩架上沒有箭槽,發射的時候箭在弩架的一邊,所以稱為偏架弩。偏架弩的發射方式是“鐙距”。“鐙”是像馬鐙一樣,指用腳踩著的位置。用腳踩著張弓發射,可見需要的力道之大。

那麼李定獻上的偏架弩威力如何呢?《夢溪筆談》裡說“射三百步,能洞重札”。射程“三百步”,大約一百八十丈。“重札”是指兩層以上或多層的鎧甲。“謂之 ‘神臂弓’”,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臂弓”,其威力已經描寫得非常形象化了。

因為《夢溪筆談》裡特意強調李定是“党項羌酋”,所以一般觀點認為“神臂弓”是党項所創。而事實時上當時西夏兵器確實無出其右。比如西夏所鍛寶劍,稱為“夏國劍”,在北宋就是難求之物,因帝王臣子的嚮往而一劍難求。《宋史》記載北宋末年,“汴京失守,欽宗御宣德門,都人喧呼不已,倫乘勢徑造御前曰: ‘臣能彈壓之’。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以賜。”宋欽宗授王倫兵部侍郎,並解自己佩的夏國寶劍賜予王倫,這個夏國寶劍就有點尚方劍的味道了。欽宗佩戴,可見對這劍的看重。

大宋王朝的抗金利器——冷兵器之王“神臂弓”

不過《宋史》裡的“李定”這個人物是少年時就學於王安石,然後登進士第為官,不像是“党項羌酋”。而且,關於李定獻偏架弩這一段在有的版本的《夢溪筆談》裡並沒有。所以不能確定被稱為“神臂弓”的偏架弩一定是西夏所創。

晚於沈括的南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也講到“神臂弓”,說橫山党項部首領李宏進獻“神臂弓”製作方法,宋神宗下令研製。重新研發成功的神臂弓射程能達現在二十五米左右,射入半箭桿之深。到南宋高宗年間,韓世忠再次改進,能令射程達到三百六十步,即五百六十米,能貫穿七層皮甲,並取名“克敵弓”,在與金作戰時發揮了巨大威力。金朝名將完顏宗弼(金兀朮)也說,“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遺行府四帥書》)。

大宋王朝的抗金利器——冷兵器之王“神臂弓”

清代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參與此項工作的紀曉嵐在參考明《永樂大典》時窺見“神臂弓”的身影,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惟永樂大典全載其圖說,然其機輪一事一圖,但有長短寬窄之度,與其牝牡凸凹之形,無一全圖”。也就是說,到了明代,在《永樂大典》中還能看到“神臂弓”的原貌究竟是什麼樣子,但這只是全貌圖,不包括任何的製作細節。想必想要復原已經很難。

紀曉嵐說,洪邁的記載裡有,“宋軍拒金,多倚此為利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製也。”因為神臂弓的巨大威力,所以軍法特意規定不能遺失,帶不走寧願全毀也不能讓金軍獲得,以防仿製。完顏宗弼也說過,金軍曾經仿製神臂弓。

元代還能見到神臂弓,“曾用以制勝”。明代就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