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爲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電影白鹿原有段對話,其中黑娃有一句話意思是說,歷朝歷代無論誰做皇帝,啥時代農民都是最苦的,這句話說的很經典,農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階層確實很苦,而李紳所創作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形象地寫出了幾千年中國最底層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也體現作者李紳非常同情農民種田的不容易,而且他還有一首詩更為經典: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寫了這些除了要人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外,也表達十分同情農民,那麼李紳寫了這些詩句後,他到後來都幹了啥事,為啥語文老師包括教科書都刻意避而不談呢?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李紳這個人是唐朝時期的人,正處牛李黨爭時期,後來李紳因禍得福當上了宰相了,據《云溪友議》記載,李紳在發跡之前,家中貧窮,於是李紳他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家中作客,說是做客其實就是蹭飯,李紳每次見到這個李元將都稱呼他"叔叔"。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後來李紳從翰林學士一路做到宰相,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不得已要巴結他,此一時彼一時,李元將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為所動,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已經是宰相的李紳才勉強接受。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可見人性的陰暗面多麼的醜陋,無恥,難怪很多當官的退休後都有後遺症,為啥啊?因為在臺上的時候門庭若市,家門口像是繁華的街市一樣來求辦事的,下臺後門可羅雀,此時家門口都可以抓鳥了,因為再也沒有人來了。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好了不說這些現實的黑暗了,再說一下李紳的這個太虛偽了,說他虛偽都不足以表達他的卑鄙無恥,原來李紳性格極為殘暴,又不講信譽,虛偽奸詐,李紳所到之處,人畜避之,當時有不少老百姓一聽到李紳到了,就紛紛帶著家畜逃跑,甚至渡過長江,淮河逃到對岸,見到這種狀況他的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可是李紳卻這樣說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由於李紳有權有勢,每頓飯菜都要花費很多銀子,為防止有人害他,李紳還飯前安排下人試吃,吃不完的飯菜都會丟棄掉,不知道李紳還記得他自己寫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後來李紳做淮南節度使的時候,他的政敵張又新由於官職比他低很多,所以非常害怕他,李紳為了表現出大方,竟然從自己家中把自己的幾個丫鬟送給了張又新。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筆者寫到這,不知道當年語文老師是不知道李紳身後這些事情,還是刻意避而不談,像李紳這樣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無論古今都有,也許當年語文老師知道李紳背後的事情,只是為了不把人性的醜惡的一面傳給他學生吧,所以才刻意不談這事吧,畢竟老師不光傳道授業,也要解惑。也希望你們都理解當年老師的良苦用心吧,但是你會把李紳的這些事告訴你家娃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