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也是可以被愚弄的,是什麼蒙住了你「雪亮」的眼睛?

在文章開始之前,小編先說說自己的看法。顯然,在“頭條”這樣的自媒體平臺,“有態度”的信息才是好的信息。雖然小編年紀不大,但是因為身處傳播學學科,所以能夠有些自己的看法。下面這些內容均來自傳播學學科,可能有點枯燥,但是小編會盡量講的明白一些。

民意也是可以被愚弄的,是什麼矇住了你“雪亮”的眼睛?

理論部分:

1:議程設置”這一理論,在學術思想上與李普曼的“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是一脈相承的。李普曼認為存在於我們頭腦中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我們的行動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不是對真實環境的反應。而新聞媒介是“外部世界與我們頭腦中的圖畫”之間的橋樑。

具體到實例上是什麼呢?

民意也是可以被愚弄的,是什麼矇住了你“雪亮”的眼睛?

北電“侯亮平”事件

我們所有的信息的來源並不是第一手的,就像是”紅黃藍“事件,我們所瞭解到的只是社會媒體,現在主要是各個新聞客戶端,是他們處理之後才發出的。

於是,我們在想些什麼,會想些什麼,傳播者應該是提前知道的。他只需要控制住輿論,適當的時候發佈一些引導輿論的言論,就可以讓事情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

一個社會事件發生之後,都會產生兩種議題,一個是顯性議題,一個是隱形議題。我們一般只會接觸到顯性的那個,而另一個幾乎是被媒體把控著的。

大量的案例表明,對於隱性議題,新聞報道會產生很強的議程設置作用。這就是”方向“的把控,如果把控不了了,那就刪檔。

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事情都不了了之的原因。

2:知識鴻溝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新聞媒介總是系統性地向某些人群傳遞信息,具有更高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人又總是比其他人獲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流逝,獲得更多信息的群體和獲得更少信息的群體之間的差異會日益增長,即他們之間的知識鴻溝會變得越來越寬。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不對等,就拿oppo,vivo在三四線城市的廣告攻勢來說,他們就完美的利用了當地人民信息獲取渠道較窄的特點。幾乎佔據了她們對於手機知識的全部,再結合三四線城市所有的購買力,所以可以獲得巨大成功。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的出現對這種現象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由於自媒體門檻過低,所以信息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不確定。

民意也是可以被愚弄的,是什麼矇住了你“雪亮”的眼睛?

”紅黃藍“事件

簡而言之,知識鴻溝就是指,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的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越多,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越健全的經濟政治體,階級上升的通道越少。階級固化的越嚴重,所以,西方國家只得提高福利,才可以穩住大量中產,和低產家庭。所以,每出現這樣一個人,媒體都會大肆宣傳,以保證底層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當然,小編指的是歐美國家,大家不要誤會。

民意也是可以被愚弄的,是什麼矇住了你“雪亮”的眼睛?

傳播學專業的”屌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