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摘要]一直以來,由於要克服太陽的高溫以及巨大的引力加速作用,只有兩顆探測器造訪過水星,本次的兩個子探測器的科學研究重心分別為:水星的結構演化和磁場。

文 | 騰訊科技 特約作者喬輝

今天上午,北京時間10月20日9時45分,由歐洲空間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聯合實施的水星探測計劃貝皮o科倫布(BepiColombo)探測器將升空,發射地點位於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

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貝皮o科倫布實際上由兩個子探測器組成,分別是歐空局的水星行星軌道器(MPO)和日本的水星磁層軌道器(MMO),它們在抵達水星時分離,分別進入不同高度的互補軌道。開展探究水星的起源與演變,水星內部結構和磁場產生特點等基本科學問題。

這是歐空局第一次,人類第三次向水星發射探測器,前兩次分別是NASA實施的“水手10號”和“信使號”探測器,由於當時技術能力有限,“水手10號”並沒有真正進入水星軌道,而是一次次飛掠,發射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和2004年。

本次探測計劃的主要科學目標是什麼?

拿水星作為樣板,研究靠近恆星的行星的起源和演化;

研究水星的形成,內部結構、組成特點、地質構造、以及表面的環形山;

研究水星表面外逸層的組成和動力學特徵,包括其產生和逃逸的過程;

研究水星磁層的結構和動力學;

研究水星磁場的起源;

順手驗證一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本次探測計劃的主要時間線如下:

2018年10月20日,發射;

2020年04月06日,飛掠地球;

2020年12月12日,首次飛掠金星;

2021年04月11日,第二次飛掠金星;

2021年10月02日,第一次飛掠水星;

2022年06月23日,第二次飛掠水星;

2023年06月20日,第三次飛掠水星;

2024年09月05日,第四次飛掠水星;

2024年12月02日,第五次飛掠水星;

2025年01月09日,第六次飛掠水星;

2025年12月05日,進入水星軌道,開展科學任務。

本次探測計劃的特點是什麼?

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一、這次探測任務由兩個探測器組成。分別是來自歐空局的水星行星軌道器(MPO)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水星磁層軌道器(MMO),二者運行在不同高度的水星極地軌道上,任務具有互補性。

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圖注:水星行星軌道衛星(MPO)【左】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水星磁層軌道器(MMO)【右】

二、該探測任務採用了先進的離子推進技術,總推力能達到290毫牛,是目前太空探測器所使用的最強離子推進探測器。290毫牛頓什麼概念?我手頭的蘋果6S手機的質量是143克,其所受到的重力大約是1400毫牛。在太空無空氣和弱引力的環境下,即便這種小的推力,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也能完成極大的變軌動作。離子推進一大好處是“比衝”比傳統的化學推進要高得多,這是因為離子噴射的速度特別快,好處是能夠極大節約攜帶燃料的重量。

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三、上面我們列舉了水星探測的時間線,大家會發現該探測器將一次次飛掠地球、金星和水星,最終才能進入水星的軌道。這是為什麼呢?

給大家糾正一個錯覺,千萬不要以為想抵達像水星這樣的內地行星比遙遠的冥王星更容易。這是因為,探測器發射之前和地球一起圍繞太陽以30公里每秒的速度運動,要想抵達水星就要降低軌道能量,進行剎車!如果用動力反推的方式減速,將要消耗極大的燃料,也給探測器本身增加很多額外的重量。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有!就是通過一次次飛掠各大行星,藉助行星的引力來完成減速,這個過程的專業術語叫“引力助推”。

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在向更遙遠的行星發射探測器的時候,例如土星,可利用相同的方式,通過調整飛掠行星的時機,也可對探測器進行加速。例如,著名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測器,以及飛得最遙遠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都是採用了這個方式。非常有意思的是,這次探測任務的名字貝皮o科倫布(BepiColombo),就是為了紀念意大利科學家BepiColombo,他是首先把“引力助推”應用到行星際航行的人。

本次探測的意義是什麼?

由於水星是太陽系內最靠近太陽的一顆行星,探測水星能夠很好地瞭解太陽系的演化等基本科學問題。一直以來,由於要克服太陽的高溫以及巨大的引力加速作用,只有兩顆探測器造訪過水星,因此人類對水星的瞭解相對匱乏,需要從更多角度對其進行科學研究,本次的兩個子探測器的科學研究重心分別為:水星的結構演化和磁場。

這與火星探測形成了鮮明對比,迄今人類發射到火星的各種類型的探測器不計其數,有關火星的知識浩如煙海。探測火星除了具有基礎科學層次上的意義之外,火星還是人類未來潛在的移民星球。而水星上沒有大氣,溫度極高,人類根本沒法登陸。

水星探測簡史

一文讀懂歐日首次發射水星探測器:研究水星的演化和磁場

圖注:水星和地球大小比較

水星(英語:Mercury)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在八大行星中,軌道離心率最大,也就是軌道最扁,公轉週期為87.968個地球日,每公轉2周同時自轉3圈,在天體力學上稱為自轉—軌道共振。水星表面受到極端溫度的影響,範圍從+450到-180攝氏度,在水星極區的一些隕坑內卻存在著水冰。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很難直接看到水星。

水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硅酸鹽組成,水星的密度是5.427克/cm?,在太陽系中是第二高的,僅次於地球的5.515克/cm?。它的核心由鐵組成,像是個太陽系內的超級大號鐵球。

此前,人類曾經二次向水星發射了探測器,分別是1973年11月3日,美國發射了“水手10號”探測器和2004年8月3日發射的“信使號”探測器。

由於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水手10號”並沒有進入圍繞水星的軌道,而是在一個大的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利用一次次接近水星的機會對其進行探測。“水手10號”於1974年3月29日、9月21日和1975年3月16日曾三次與水星擦肩而過,對水星進行了探測。這種方式無法對水星進行長期穩定的研究。

“信使號”探測器則採用了先進的隔熱手段,配備有7臺科學儀器,用於完成6項科學目標。該探測器於2011年3月17日進入水星軌道,開展了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探測任務完成後,2015年4月30日,科學家控制其墜入到水星表面,完成了壯麗的謝幕。

轉自騰訊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