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宋朝連牛都不讓殺,否則一命抵一命?

唐詩、宋詞、元曲。

宋朝是中國最富有的一個朝代,中國華夏文化正是在宋朝達到登峰造極。宋朝之所以能發展如此迅速,得益於宋朝的制度完善。

為何宋朝連牛都不讓殺,否則一命抵一命?

宋朝很少出現百姓流離失所的場面,百姓安居樂業。為何宋朝連牛都不讓殺,否則一命抵一命!為何偏偏鼓勵一草民宰牛?

這事得從家喻戶曉斷案如神的“包青天”談起。包拯在安徽省天長縣擔任知縣時,曾遇到過一樁離奇的牛舌案,可再離奇的案子在包拯手裡也只是小菜一碟。

為何宋朝連牛都不讓殺,否則一命抵一命?

一日清晨,一個名叫劉全的老百姓跑到縣衙報案,說他家的牛的舌頭不知被誰割了去,希望包青天能為他做主!劉全嗷嗷大哭,心疼自己朝夕相處的牛,畢竟在古代一頭牛也算是家庭的命根子,一年四季全指望著它幹活。

為何宋朝連牛都不讓殺,否則一命抵一命?

包拯勘察案情之後,立刻作出判斷:此事定是仇家報復。於是,他讓百姓劉全回家宰牛賣肉,然後再重新買一頭。

這裡得說一句,宋朝明文規定:“為了保證春耕春種,保養好耕牛,嚴禁私自宰殺耕牛。”幸好劉全宰牛是徵得包拯同意,否則這種行為可是要付出代價的。

為何宋朝連牛都不讓殺,否則一命抵一命?

可包拯為何要允許他殺牛呢?原來包拯料想劉全殺牛之後,他的仇家必定會前往縣衙舉報劉全違法殺牛。果然在第二天劉全的鄰居李安前往縣衙告狀。殊不知包青天的三十大板已經等他好久了。就這樣,在包拯的巧妙計策下,李安受到應得的懲罰。

這起由一頭耕牛引發的牛舌案就告一段落,此案雖小,卻彰顯出縣令包拯的聰明才智。雖然只是小小的縣官卻能盡心盡力,自然前途不可限量。而犯罪者李安的故事則告誡我們害人終害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