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前夜,車水馬龍的愛多亞路


延安路。☆延安路包括延安東路、延安中路和延安西路,是橫貫上海市中心區的一條東西向重要交通幹道。1943年之前,現在的延安路是貫通的三條馬路,分別是愛多亞路、福煦路和大西路,1945年上海光復後,國民政府將三條馬路改名為中正路,分為中正東路、中正中路、中正西路。1950年改為延安路,三段分割未改。

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上海英租界與上海法租界的界河。由於地處兩大租界的碼頭區之間,又靠近華界上海縣城,洋涇浜成為各國人士混雜的地區,中文裡將中式混雜英語稱為“洋涇浜英語”。

1914至1915年之間,英法兩大租界當局合作填掉洋涇浜,原來的運河河道和兩旁的小路合併成為一條寬闊大道,並立即成為城市主幹道。1916年,兩租界決定將新的大道命名為“愛多亞路”,紀念英王愛德華七世。

俞鴻鈞。☆1937年3月23日,行政院決議俞鴻鈞代理上海市市長。5月10日,上海市市長俞鴻鈞就上海越界築路問題發表談話,指責日方“枝節橫生”,“漠視我主權”,並稱“市府方針決不變更”。1937年7月27日,國民政府任命俞鴻鈞為上海市市長。

國民政府撤往重慶後,調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中央信託局局長、財政部長。遷臺後,俞鴻鈞兼任中央銀行總裁與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臺灣銀行董事長。1953年4月,蔣介石以俞鴻鈞繼吳國楨為臺灣省政府主席。1960年因氣喘病逝臺北。

1948年11月底,蔣開始秘密計劃運送第一批黃金,指派蔣經國、宋子文、俞鴻鈞為負責人,並組成策劃小組進行謀劃和執行。其中,蔣經國負責軍隊溝通,宋子文負責海關調度,俞鴻鈞負責公文協調。根據《上海地方誌》記載,1949年5月以後,整個上海地區最後只剩6,180兩黃金。

英租界。☆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官方正式名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前身為英國駐上海領事館和英國駐上海僑務人員處。

總領館於1843年11月開館,後重建於永福路,後遷至南京西路現址,是上海最早的外國常駐外交機構,也是英國政府常駐上海的官方外交機構,主要負責上海、江蘇、安徽和浙江三省一市的簽證、僑務和文化促進工作。

位於中山東一路33號的原使館及領事官邸,初建於1849年,1870年平安夜遭到大火焚燬,1873年完成重建工程。外灘館址最初佔地126畝,目前仍存有58畝,是外灘地區唯一擁有較大規模花園綠地的建築區域,同時也是外灘地區現存最早的建築。【上海舊影,1937年。攝影:馬爾科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