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家具隱形巨富

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傢俱隱形鉅富

全球最大傢俱零售商瑞典宜家集團1月28日宣佈,創始人坎普拉德逝世,終年91歲。宜家在推特發聲明公佈了這一消息:“坎普拉德在他位於瑞典南部的寓所安詳離世,坎普拉德的家人和全球宜家員工都會非常思念和懷念他。”

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1926年3月30日出生於瑞典,5歲就賺取到人生第一桶金,17歲註冊“宜家”,22歲有了第一位僱員,而如今個人淨資產近500億美元。

Kamprad無疑是20世紀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創造了瑞典的國家奇蹟。

即使按照國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此生無憾。

但是,有的時候與他是否成功無關,就算是再平凡普通的人離開時,

人們都會感到悲傷,而不是因為要哀悼他的逝去,

更多的是因為逝者生前一點一滴的特別之處,

也正是他這是特別之處,恰恰在他離開的那一剎那,

在哀悼者的欣賞烙下了永恆的印記。

而Kamprad給我們留下的是,是他一手打造的簡約的IKEA,

沒有了歐式的金碧輝煌也少了中式的富麗堂皇,更多的是簡單舒適,

讓所有人都處於同一個階層,沒有所謂的“高級”和“低級”,也讓我們小年輕一代,

只需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營造一個家的感覺。

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傢俱隱形鉅富

一、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傢俱帝國的創始人

1926年,Kamprad出生在瑞典一個農場主家庭,也許是父母們從小的耳濡目染,因為當時Kamprad的父母因為經營農場,經常缺錢而無法運作,他的祖父也是因為金錢壓力大而自殺,所以Kamprad從少兒時代就開始進行一些小生意。

5歲的時候,Kamprad就開始向附近的住家出售火柴,這個賣火柴的生意他持續了很多年,7歲的時候他學會了騎自行車,他開始騎著他的小車向住得比較遠的居民兜售火柴,他還發現能以低價從斯德哥爾摩購入火柴,這讓他獲取了不少的利潤。後來,他還發展到賣魚、聖誕樹裝飾品、種子、鉛筆等。

1943年,靠著父親給予的第一桶金,Kamprad向管理部門申請了一家店鋪,並命名為IKEA。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品牌的名字被打下創始人深深的烙印,分別是他的名字(IngvarKamprad),以及他住的家庭農場(Elmtaryd)和村莊(Agunnaryd)的首字母。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組合,也可能是因為IKEA接近希臘文的(oikos,房屋之義)和芬蘭文的oikea(正確)。

最開始的宜家只是出售一些襪子、賀卡、港幣、皮夾等一些普通的家居生活用品,Kamprad主要通過郵寄的方式從國外進口這些商品,再把它們賣給消費者,從中賺取差價。大概到了1950年,Kamprad才開始做正式做起傢俱生意。

當時Kamprad採取的銷售方式是通過郵寄,把傢俱送到消費者手裡。也因為這樣,為了更方便郵寄,1950年,Kamprad開創了可組裝傢俱的概念,而這種簡單可組裝概念,一直延續到現在。IKEA主打的DIY自給自足和家裝使消費者通過參與和完成一項任務獲得一種自我肯定和滿足感,這背後所蘊藏的意義是自己動手比找幫手要節約。

江湖有個傳言,去宜家面試,先要學會安裝傢俱。

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傢俱隱形鉅富

到了1952年,Kamprad決定採用一種長期性展覽加銷售的傢俱經營方式——展覽+銷售傢俱模式,解決過去單純郵購模式下由於惡性價格戰帶來的產品質量下降而導致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問題。1953年3月,位於瑞典阿姆霍特第一家展廳式銷售的傢俱商場開業,顧客第一次能夠在訂購宜家傢俱用品之前看到和觸摸這些產品。

現在,宜家都是郊區建立超大的商場,分區展覽和銷售。基本就是,消費者去到宜家,你沒有幾個小時是出不來的,首先它非常大,其次它很繞,再者就是,他能將“半奢侈品”變成視覺的必需品。

這種獨特的宜家式消費體驗是宜家風靡全球的原因,也正因宜家堅持體驗為先的戰略,宜家在互聯網上相對保守,堅持店面全球擴張,截至2017年,宜家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有355家宜家商場,共有約19萬員工,集團年收入約380億歐元(約合2982億元人民幣)。

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傢俱隱形鉅富

二、"吝嗇鬼"Kamprad成立全球最大慈善基金

英格瓦•坎普拉德雖然腰纏萬貫,但也素以“摳門”而聞名於世。他和巴菲特一樣,平時一直使用自己開了十幾年的老車子,同時在公司管理上也是力求降低成本。正如宜家的座右銘:“真正的宜家精神,是依據我們的熱忱,我們持之以恆的創新精神,我們的成本意識,我們承擔責任和樂於助人的願望,我們的敬業精神,以及我們簡潔的行為所構成的。”

他曾說“浪費是不可饒恕的大罪”。除了坐飛機必坐經濟艙,坐火車一定二等座之外,他的衣著打扮上也十分隨意,十分地節約。他穿著跳蚤市場買來的舊衣物,常常在菜店關門前光顧,出差或度假總是選擇票價最便宜的航空公司,而且絕不買商務艙。瑞典稅務部門2013年的記錄顯示,他和夫人名下只有一輛2008年產的斯柯達和一輛1993年的沃爾沃240。

然而據彭博實時富豪排行榜,截至北京時間1月28日,坎普拉德的身家約5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56億元),是全球第八大富豪。他熱愛慈善,僅2012年,就為慈善事業捐款超過2000萬美元(1.26億元人民幣)。

網上還有傳出,Kamprad甚至不用手機!他"吝嗇鬼"的特質深入人心,可是作為一個名列前茅的富豪,他在宜家賺的錢究竟花去哪裡呢?

Kamprad除了是宜家的老闆之外,他還在20世紀70年代成立了一個宜家基金,這個基金目前的規模已經超過比爾蓋茨慈善基金,成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

並且,Kamprad做起善事來真的一點都不摳,出手還十分闊綽。

就拿2013年為例,基金會在2013年總計發放了9.06億元的補助金,用於改善世界上最貧困國家兒童的家庭生活。

也比如最近的,2017年9月,宜家基金捐贈4000萬歐元以激勵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款基金是用於激勵切採取減排措施,例如鼓勵他們使用再生能源等。光2017年,該基金就做了不少的善事。如:幫助菲律賓南部的兒童從戰亂中恢復、給敘利亞的難民營提供太陽能供電、幫助因暴力衝突從緬甸逃離的羅興亞兒童,還給一個叫LilaPoonawallaFoundation捐贈290萬歐元來幫助印度的女性實現經濟獨立等。

雖然在宜家稅務安排上也有些爭議,但是事實是在Kamprad的主導下,他與宜家都實實在在的做了很多公益活動。

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傢俱隱形鉅富

三、八十三高齡依舊堅持每年巡視四五十家分店

宜家集團執行長暨總裁布勞汀在聲明中說:“他的成就將在今後多年受人欽佩,而他為大眾創造更美好日常生活的願景,也將持續引領、激勵我們。”

"簡單是一種美德",Kamprad說,"沒有規矩的企業不可能生存下去,但這一切都必須簡單。規矩越複雜,就越難遵守。"

這樣的理念在其1976年所發表的《一個傢俱商的誓約》中有所提及和體現:“在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體系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部分的資源都被用於滿足一小部分人的生活,這種不均衡的情況普遍存在。以我們的行業為例,時髦和美麗的產品都被一小群生活條件優越的人壟斷著,宜家的目標就是改變這種現狀”。

在《宜家創業史》一書中,德國知名媒體人呂迪格·容布盧特總結出宜家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不遺餘力地維持低價。Kamprad曾說:"與我們的對手保持明顯的價格差異是絕對有必要的,在所有領域,我們要一直成為價格最公道的。"

為了保持宜家在價格上持續的強勁競爭力,那就必須在全價值鏈上進行控制,這也就是宜家與其他賣場差異化的地方,宜家是從設計,到物流,到店面銷售權產業鏈自營,僅僅把最重的代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外包,再用自營高效的物流體系,自持的物業賣場進行銷售。

有人將宜家的價值鏈條做了一個具象的比喻,宜家的產品生產流程就是從一棵松樹到一張咖啡桌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宜家一直在追求一種境界:不僅產品價格便宜,質量也好。

這種模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也很好理解,但是知易行難,幾十年如一日的運營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沒有一個如同看待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一般,在八十三歲以前,每年都要巡視至少四五十家的宜家分店的老闆,宜家怎麼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高效運轉?

宜家創始人辭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身家500億的傢俱隱形鉅富

四、複雜的架構之下,繼承與逃稅風波

他的價值觀能在他生前強力的被執行,但是如何確保他的價值觀在身後不被稀釋?

江湖傳聞,他曾經對自己在公司內部最信任的老朋友說,"我的三個兒子沒什麼指望,請答應我,不管他們怎麼樣,一定要保住宜家。"Kamprad甚至在很多公開場合表態說,自己不會安排三個兒子擔任首席執行官,但他們會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公司的運營。

1960年,Kamprad的第一次婚姻失敗,他和前妻曾於1958年收養了女嬰安妮卡,離婚後養女跟隨Kamprad前妻一起生活。1963年,Kamprad與一位意大利教師再次結婚,他們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彼得,外界稱其為"經濟學家";二兒子約納斯,熱衷於設計和產品線,被稱為"創意設計師和產品研發師";小兒子馬賽厄斯則喜歡商業和全球化。他們平時都保持低調行事風格,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三人唯一接受過的一次採訪還是為Kamprad所認可後才進行的。

晚年的坎普拉德在瑞士一個較為溫暖的地方養老,並透過荷蘭“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管理宜家家居,荷蘭對基金會法令較為寬鬆。早在1986年,他就將公司大權移交給兒女,同時在移交的時候將公司資產拆成三份,以確保任何子女都無法動搖公司的根基。不過,每遇公司有重大決策,兒孫們仍要聆聽他的教誨。

20世紀70年代,Kamprad把公司轉移到荷蘭,在荷蘭成了一家叫InskaHolding的公司,也就是宜家現在的母公司。然後經過非常複雜的架構設置,讓宜家處於家族的絕對控制,但是外人包括政府又無法插手的架構。

儘管宜家形式低調,但外界仍舊對宜家的這家荷蘭基金持有懷疑,認為基金會財務報表欠缺透明度,同時還與幾個海外低稅國家的公司有密切來往。比如,2004年坎普拉德家族名下企業已知的獲利超過5.5億歐元(約43.32億人民幣),他們理應繳付40-50%所得稅,但只交了1900萬歐元(約1.50億人民幣)稅金,遠低於普通收入的瑞典人。

因此他也從未考慮過讓宜家上市:一來他極端的成本控制能力,讓宜家運營效率遠高同行,現金流穩健不缺錢;二來宜家在全球擴張的速度是比較慢的,除了中國之外擴張都是伴隨著物業投資的,土地資產價值也在構建安全墊;最後他複雜的架構設計和稅務處理,根本沒辦法作為公眾公司進行披露。

上世紀70年代,瑞典是全世界課稅最重的國家之一。為躲避重稅,坎普拉德先搬往丹麥,後在瑞士長期定居,最近幾年才回到家鄉生活。

Kamprad於瑞典而言,無疑是商業標誌性人物。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對瑞典通訊社說,坎普拉德是一位獨樹一幟的企業家,對瑞典商業意義重大;他讓家居佈置不再是隻有少數人承受得起的消費。

瑞典外交大臣馬戈·沃爾斯特羅姆在Twitter上表示了敬意:IngvarKamprad已經去世了。他將瑞典變成世界一流的國家,他是那個讓瑞典走進世界的偉大企業家。

Kamprad對瑞典國家形象的提升也被其他人提到。瑞典中心黨領袖安妮·洛夫(AnnieLoof)在Instagram上發帖說,他是改變人們生活的先驅,沒有一個瑞典人像Kamprad那樣與瑞典有如此深刻的聯繫。

在這些輝煌的背後,坎普拉德卻也有過一小段不光彩的過去。瑞典媒體1994年報道,上世紀40年代,坎普拉德與瑞典的納粹青年運動有關聯。他為此致歉,說1948年後不再參加納粹組織的集會,承認那是“年輕時的荒唐事”和“一生中最大錯誤”。

從2010年開始,坎普拉德逐步出讓公司掌控權給3個兒子,最終在2014年歸返瑞典定居。

坎普拉德2013年時宣佈,將請辭英特宜家集團董事會職位,並讓他最年輕的兒子成為董事長。英特宜家集團擁有宜家品牌商標與概念。

英格瓦·坎普拉德

1926年3月30日,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埃耳姆哈耳特,父親是農場主。坎普拉德的幼年生活無憂無慮,家中並不缺錢,但他卻熱衷於騎著自行車,四處向鄰居推銷商品,從中體會賺錢的樂趣。他善於發現別人的需要,也善於為自己的商品做宣傳。

1943年,年少的坎普拉德在長輩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IKEA(宜家)。

1953年,坎普拉德決定放棄所有的其他業務,專門從事低價位傢俱的經營,宜家家居時代由此開始。坎普拉德還另闢蹊徑,開創了融製造商和零售商於一體的經營方式。

1963年,坎普拉德在挪威奧斯陸開了第一個瑞典以外的分店,而後業務很快發展到丹麥和瑞士。

1974年,宜家又開闢了它在全球最大的德國傢俱市場,之後進入加拿大、荷蘭。

1985年和1987年,宜家成功打入美國和英國市場。

20世紀60年代初,許多人心中還沒有全球化概念的時候,坎普拉德已經帶著公司設計的大樣,跑到波蘭尋找低成本傢俱生產廠家。坎普拉德的波蘭之行催生了宜家第一家海外生產基地。

1976年起,坎普拉德就移居瑞士,在洛桑附近一處秀麗的村莊安了新家。從坎普拉德家別墅的窗戶望出去,湖光山色影映之中的洛桑盡收眼底。

1986年,坎普拉德辭去宜家公司總裁職務,擔任公司高級顧問。自此他在宜家公司露面的機會大為減少。他將公司大權移交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同時將公司資產拆成三份,對兒子們改變公司的行為做出限制,以確保任何子女都無法動搖公司的根基。而每遇公司有重大決策,他的孩子們仍要請他拿主意。

2002年,坎普拉德才正式宣佈離開宜家,到瑞士過起半隱居的養老生活。

到2004年春天為止,宜家已經在全球五大洲的37個國家和地區開了192家大型連鎖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用品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