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 「鄉愁」爲「古村」 寫村史

本報訊(記者 金鍵)村志的主編袁銀初是土生土長的都昌縣袁如崗灣村人,1961 年出生的他,在村裡算是一個文化人.孩童時代的 10 年,讀書的 10 年,工作的 20 年都是在家鄉度過的,因而瞭解家鄉,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情感。

談到修志袁銀初感受頗多,尤其是從事地方誌書的編纂,對志書資政、存史、育人的積極作用認識深刻,加上自己來自鄉村,總免不了 " 鄉愁 "。可是,每每回村,看到明代的古建築倒的倒,敗的敗,消亡與日俱增。

記住 “鄉愁”為“古村” 寫村史

不僅如此,村裡的一些民俗、民風,以及傳統文化也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對此,袁銀初的內心特別悲痛。他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編纂一部村志。

說編志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當袁銀初堅定主編村志的信念之後,便邀請村裡的七位村民一起合作編志。編委會顧問是袁劍秋,主任是袁木榮,副主任是袁美泉、袁水斌,編委是袁泉春、袁少斌,書名題字是袁雄。袁劍秋、袁木 榮和袁銀初本人就負責捐助出版、印刷所有的費用。

雖為近千年的歷史古村,但如崗灣村的原始資料積累太少,可供考證與口述的也僅是明、清、中華民國期間的零散信息。本著突出特色、弱化共性的原則,打破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的慣例,村志 的重點主要是描寫村事、村人。

據袁銀初介紹,袁如崗灣村是一個袁氏單姓聚居的自然村落,村民耕讀並重,農商兼顧,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因此,村志把握農村特點,濃墨重彩地描繪村裡的基礎產業——農業,兼顧林業、畜牧業等其他產業,用村民耳熟能詳的資料,展示發展變化軌跡,並用很大篇幅彰顯如崗文化的豐富多彩,將村民作為記述的重要對象,用多種體裁書寫各色人物。

小小村志,26 萬字,卻數易其稿,反覆校對、修改,確實不多見。"《袁如崗灣村志》全景式反映了自建村以來近千年的發展軌跡和真實面貌,突出了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融真實性、科學性、資料性於一體,是一部質量較高的志稿。

村志記載村莊的發展演變歷程,作為存史、資治、育人的文獻保留下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實事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