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悼念|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王夢恕

9月20日下午,中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

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被稱為“高鐵院士”的王夢恕對鐵路的貢獻極多,其開拓了鐵路隧道複合襯砌新型結構領域的理論研究,摸清了結構受力特點、機理,確定了施工要點及工藝;主持並參加大瑤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噴錨支護、監控量測、反饋信息指導施工、周邊鑽孔預注漿等關鍵技術成果的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實現了大斷面、大型機械化快速施工,改變了中國近百年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使長大隧道修建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主持雙線鐵路隧道不穩定地層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統地創新了超前支護體系和穩定工作面的理論分析和應用,創造了新型網構鋼拱架和鎖腳錨管支護型式並廣泛應用於軟弱地下工程;主持創造了“淺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鐵和車站的施工配套技術,為城市地鐵及地下工程建設開闢了一條新路。

此外,王夢恕還主持過國內多條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設計、施工研究,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一、二等獎;詹天佑成就獎、大獎,國家人事部一等功。

王夢恕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系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培養博士、博士後近60餘名。

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時任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的王夢恕提交了兩份建議,分別為《關於深入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論證並儘快實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議》、《關於保留百年京張鐵路歷史風貌建設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議》。

幼時與鐵路結下緣分

中國工程院官網刊載的一篇題為《德碩年高一身正氣,工程泰斗兩袖清風——讀後感》文章中,曾提及《王夢恕傳》中對於王夢恕幼時成長經歷的白描。

1938年12月24日,王夢恕出生於河南省溫縣招賢鄉安樂寨村。幼年時的王夢恕,便與鐵路結下不解之緣,跟隨父母以火車為家。

書中稱,王夢恕幼年時的生活條件雖然惡劣,但勤奮好學,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抓住一切機會向父親請教一些不懂的問題。

1949年,時年11歲的王夢恕開始就讀於寶雞蔡家坡鐵路中學。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在其班主任許老師的鼓勵下,王夢恕已立志成為像詹天佑一樣的“搞鐵路的科學家”。

1952年9月,王夢恕正式進入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大型建築科,攻讀橋樑專業。在呂學謨老師的啟迪下,王夢恕認識到,要想成為優秀的鐵路建設人才,必須紮紮實實學習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沒有捷徑可走。4年後,王夢恕考入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就讀。1961年9月,王夢恕開始在被譽為“中國隧道學科創始人”的高渠清教授名下就讀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研究生。

書中稱,在學校裡,王夢恕抓住分分秒秒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埋頭於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學習和研究。

重大工程參與者

走出象牙塔後,王夢恕參與了許多重大工程:1965年成為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建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發現施工設計圖中未考慮貫通誤差,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運營障礙;1970年,調至成都鐵路局峨嵋內燃機務段工作,主持設計並建設成功的峨嵋內燃機務段被評為全國第一個內燃機車優秀樣板機務段;1978年,調入成都鐵路局組建科研所;1979年,調入“4501工程”指揮部工作。

在1980-2000年期間,王夢恕攻克了雷公尖隧道的技術難關,主持並參與了大瑤山隧道關鍵技術成果的開發、研究和應用,實現了大斷面、大型機械化快速施工,主持雙線鐵路隧道不穩定地層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統地創新了超前支護穩定工作面支護體系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應用;參加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修建工程:使“淺埋暗挖工法”付諸實施;參加廣州地鐵修建工程,採用“特殊淺埋暗挖法”,解決了前所未有的六大技術難題;在秦嶺隧道建設中,研究、採用TBM配套施工技術和TBM加鑽爆法的多元施工技術,最終工程提前竣工。

進入21世紀後,王夢恕主持研究論證大連石門山隧道、椒金山隧道,中國第一條海底公路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公路隧道,大連灣海底公路隧道,宜萬鐵路建設工地等的技術方案。

除了親力親為指揮工程建設外,王夢恕在教書育人方面同樣桃李滿天下。

他組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擔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及多所高校的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擔任多個專業技術學會的常務理事或副理事長,10餘座城市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術顧問,盡職盡責。

此外,王夢恕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在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後,先後就全國鐵路建設,南水北調,地下水封巖洞油庫建設,環境保護,強制安裝輪胎氣壓監測裝置,以及對轉基因食品、耕種轉基因農作物的土地進行嚴格的安全評估與檢查等問題,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見的建議或提案。

一生的信念:物我兩忘,寵辱不驚

在讀後感一文中,來自中國工程院二局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辦公室的文章作者在最後評價稱,王夢恕一生的信念就是“物我兩忘,寵辱不驚”,“他從來都是敢違千夫之諾諾、做一士之諤諤,無時無刻不把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間,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更不願意左右逢源,做一些有損人格的事。”

作者表示,由於工作關係,平時與王夢恕接觸的機會也比較多。“工作中的王院士嚴肅認真:參加研討會時毫不保留地談出自己觀點,現場調研時不辭辛苦的爬上爬下,提出諮詢建議時一絲不苟、逐句修改;生活中的王院士就像一位鄰家長者,和藹可親、勤儉節約,像關心自己孩子一樣關心我們學部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在作者看來,王夢恕不僅是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業績輝煌、學術精深的著名專家,更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榜樣:剛正不阿的品格、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意志、艱苦樸素的作風,值得新時代青年人傳承和不斷學習。

據一位鐵路業內專家評價,王夢恕作為一個隧道專家,對中國鐵路事業發展做出了比較大貢獻。此外,“在723事故發生後,他認為事故本身就是一個調度管理事故,與技術沒有關係,對生硬地把結論歸結為技術進行了抨擊,這個還是很有見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說起王夢恕,媒體記者也對其十分有好感。澎湃新聞多位記者曾採訪過王夢恕,一位記者回憶稱,記得第一次打通王夢恕院士的電話時,他非常客氣和熱情,有問必答,專業的東西信手拈來,“而且這對他而言應該是第一次看到的陌生電話,但接起後我一自報家門,他就非常認真地回覆我,這讓我很感動。”

還有一位多次採訪王夢恕院士的記者表示,第一個印象是講真話,對於鐵路改革存在的問題毫不避諱;二是其對數據瞭然於胸;三是感覺其很忙,採訪他時他經常出差或者在工程項目上;四是很有耐心,對記者問題都細緻回答,對專業問題也是很通俗化地表述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