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文|攻主(珞思影視研究組)

因為陳翔的歸來,26日晚放送的第三期《親愛的·客棧2》,彈幕裡好多人都在感嘆,“這才有點客棧的感覺了。”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陳翔一來就展示出了“大管家”風範


懷舊的情緒似乎始終縈繞在觀眾心頭——畢竟,10月12日第二季播出首期時,“看親愛的客棧就想闞清子和紀凌塵”的關鍵詞,還一度登上了熱搜。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想起闞清子紀凌塵在第一期首播時成為微博熱搜


談不上“失去才珍貴”,但這些感嘆多多少少也在證明第一季《親愛的·客棧》在人物關係上著墨的成功。

王珂劉濤的甜蜜夫妻檔,“清塵cp”互懟的小情侶模式與陳翔“單身狗”的設置太過深入人心,以致於當這一季用三名“單身漢”取代過往,觀眾會覺得關注點一時失焦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王珂戲稱新一季為“親愛的少林寺”


疑問隨之而來——如果說去年《親愛的·客棧》是用三組人物關係來闡釋人們處於“愛”中的三個階段,最終直抵“慢下來去生活”的主題。那今年節目第二季選用三個單身漢,目的是什麼?

其實啊,還是“生活”。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潛藏於“武藝的窘迫”中的代際思考

“三年一代溝”戳中觀眾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勢必會發現,跟電影、電視劇導演一樣,綜藝導演同樣會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個人氣質和自我對於社會、人生的思考。

以《親愛的·客棧》和《我家那小子》為代表作的陳歆宇,顯然對人物關係和代際溝通極感興趣。這種個人特色,目前在《親愛的·客棧2》裡,就主要是通過武藝、馬思超和王鶴棣這三名新員工來展現的。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三名90後、95後展示了“新人類”的代際特徵


因為第二季節目主題的變化(創造美好生活),今年的“客棧”謀求的是“從無到有”。一路跟過來的觀眾會發現,直到第三期客棧的主體結構(廚房、餐廳)才得以成形,而這個客觀條件決定,武藝、馬思超、王鶴棣在前三期身為“客棧員工”的功能性展現較少,但恰恰是這個“短板”,無意間激發了三人天性的釋放。

沒了“情侶檔”,我們還能看什麼?捕娛記(ID:ibuyuji)認為,首先可以看也很好看的,就是武藝的“窘迫”。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身高、年齡、身材……窘迫到“椅子都棄他而去”的武藝


這種窘迫,早在節目播出第一期時就上過熱搜,因為“技能不行”,“身高不行”,“溝通乏力”,“快被武藝笑死”的關鍵詞曾大肆刷屏。

外在條件被“秒殺”,一開始的相處就更顯“尷尬”。

然而就像觀眾曾經能從闞清子、紀凌塵的愛情相處模式中看出愛情哲理,又能在《我家那小子》的不同嘉賓身上找到自我投射一樣。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無數個觀眾在這一段看到了“不善社交的自己”


迷失在兩個“95後”說唱青年的世界、想要融入但卻無法融入,想要聊天卻偏偏屢屢陷入沉默的武藝,讓許多觀眾感嘆看到了“不善社交的自己”。

而在前三期,通過武藝與王鶴棣、馬思超的相處模式,以及陳翔到來後武藝心理上的放鬆與共鳴,《親愛的客棧》點出了“代際”的話題——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中秋聚會上的開唱

活畫出70後、80後、90後乃至95後的區別


大家都是90後(武藝1990年出生,王鶴棣、馬思超1998年出生),但在當下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裡,“三年一代溝”,即便是90後和95後,他們關注、喜愛的東西和看待世界的模式,都是不同的。

這種“代溝”的展示和嘉賓間溝通的嘗試,最終也指向了觀眾:在愛情之外,生活中的情感與相處模式可謂包羅萬象,生活中的你,又是如何與周遭的世界進行溝通的呢?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95後初入社會之寫照

有點懵、有點猛、有點焦慮和憂愁

看武藝,我們看的是“窘迫”(對於溝通)、“焦慮”(對於客棧的貢獻)和“憧憬”(對於愛情)。那對於王鶴棣和馬思超,我們看到是少年的單純、拼勁——這兩個20歲的小夥子當下在客棧裡的表現可能還有點“懵”,但導演陳歆宇就在此前一次採訪中提到,這個狀態,恰恰是“初入社會的樣子”。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因為跟客人相談甚歡

馬思超和王鶴棣多次沒接到王珂的電話


他們對於一項工作可能沒有太明確的想法,既不存在王珂那種相對全面的大局觀,也不同於陳翔事事周到腦門轉得極快。

但他們有著超強的幹勁,用王鶴棣的話就是,來客棧幹嘛了?搬東西、建房子、釘釘子、掄錘子;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當然他們也有忐忑,如果不忐忑,馬思超也不用大半夜還在臥室練攤煎餅了;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他們腦洞很大,廚房沒修好,洗碗直接上洗臉池和浴缸;他們精力超旺盛,網友說,不看《親愛的·客棧》,還真不知道說唱原來在95後中間這麼流行……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他們同樣有煩惱和意難平,最新一期的節目讓馬思超因為“哭了”而上了熱搜,觀眾們會感嘆:原來少小離家少有親情安慰的這種體驗,還真是不分時代不管年齡的。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仔細想想,除了《真正的男子漢》裡的劉昊然和《中餐廳2》裡的王俊凱,之前還的確沒有什麼綜藝能給“95後”藝人如此大的展現空間。

而現在,《親愛的客棧2》能夠讓王鶴棣和馬思超在“共享空間”的生活狀態下探索自己,也能引發社會空間中,觀眾各自的反思。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創造”過程中必然有痛苦和糾結

但它最終指向美好未來

同樣能吸引人目光的,還有“創造”的主題。

播出三期後,《親愛的客棧》這一季與上一季最大的不同已然揭曉——“創造美好生活”需要“從無到有”去“創造”,創造過程的艱辛、痛苦、糾結,本身就是一大看點。

第二期節目後半段“老王與老高的爭吵”,在視頻網站一度激發了大量彈幕,這是《親愛的·客棧》裡極為罕見的白熱化爭執。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這段與工期有關的爭執在網絡引發大量彈幕


是“不管工人多辛苦氣候多惡劣一天催無數遍”的王珂惹人煩,還是“一直說快好了好了但總無限期推遲工期”的老高更過分?網友激烈的討論背後,隱藏的恰恰就是“創造”這個詞背後隱藏的痛苦:創造美好生活說起來容易,但真的要白手起家,難度可著實不小。

正是因為這種難,才讓隨後廚房、客廳拔地而起的喜悅顯得真實。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此外,王珂在爭執完之後主動給老高送飯,兩個大男人解開心結的一幕,一方面展示了王珂本人的情商,另外一方面也讓網友感嘆,王珂確實有當老闆、搞經營的氣質和能力。

而“創造”作為貫穿這一季《親愛的·客棧》的命題,絕對不會止步於客棧建造完畢。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在“客棧”仍在修建不得不到村支書家“蹭吃喝”的過程裡,王珂不止一次提到這一次他對於客棧的設想——如何利用“親愛的·客棧”這個品牌的影響及輻射力,帶動鹿村乃至白狼鎮整個旅遊產業的發展。


沒了“情侶檔”的“客棧”,我們還能看什麼?


客棧定價不能太貴

需要有示範性作用才能對當地有好處


而在這兩期節目中,他從客棧的房間定價,到如何借力明星影響力,都已經有所考慮。捕娛記認為,在客棧主體搭建完成、正式營業後,“創造”依然會作為這檔節目的隱藏線索繼續講述它的故事。畢竟,“美好生活”源於創造,而這也是《親愛的·客棧2》所追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