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二級市場之爭:錯位競爭遠去,「近身博弈」白熱化!

在醫療器械市場,IVD是最大的細分領域。2017年,全球IVD市場規模達到594億美元。在2018-2025年間,預計將以6.6%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

而據估算,中國IVD市場將保持在15%高增速。龐大的規模和高增速,讓中國市場成為全球IVD巨頭的重要市場。中國原來的IVD市場格局——外資巨頭佔據高端市場,本土企業佔據二三級市場——在面對醫改之下、醫療資源下沉的變動之後,也在逐步打破。

原本的“錯位競爭,各自安好”的時代已經遠去。群雄逐鹿,烽火已燃。

“錯位競爭”時代遠去

渠道下沉,“近身肉搏”之戰一觸即發

早期,IVD市場錯位競爭,各自安好

在早期的IVD市場,全球高端市場是被外資優勢企業佔據的。羅氏、雅培、西門子、丹納赫在 2015 年共佔據全球體外診斷市場超過 50%的市場份額,壟斷優勢明顯。在中國市場,這四巨頭也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基本佔領了三級醫院等高端醫療機構,但二級及以下基層醫院佈局不明顯。

國內二級及以下市場空間廣闊,為中國本土IVD企業的崛起提供了空間。數據顯示,2017年末中國體外診斷生產企業接近1200家,流通企業達24,000多家,市場規模已達600億元以上,整體增速超過15%。

外資和本土IVD企業分別在各自競爭領域大放異彩,各自安好。這種錯位競爭表現出強大的優勢,本土IVD企業的出口額不斷增加,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它地區中的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是中國IVD企業的天地。

但是,“錯位競爭”的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

醫改之下,醫療下沉,二級市場戰火燃起

醫改之下,外資IVD企業和本土IVD企業都在不斷的滲透更大的市場——本土企業希望通過創新進入高端市場,外資醫療對於二級市場虎視眈眈,其中,二級市場的硝煙更為猛烈:

  • 一方面是由於原本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經相對穩定,要獲得更大的增長,向新的市場進發顯然是一條出路。
  •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醫改的進行,醫療資源下沉,原來的二級市場逐步擴容,無論對於本土企業還是外資醫療來說,都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沒有誰會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讓,IVD市場上,外資與本土醫療在二級市場的戰火迅速燃起。

撲入大量資源

外資IVD搶佔擴容的二級市場

商戰的硝煙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外資醫療已經通過各種方式為二級市場備戰。

這場備戰早在2017年,就可以看出端倪。外資企業先後將大量的資源撲入二級市場。

① 本土化落地,創新更適合二級市場的產品線

由於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條件、醫生水平、門診人次的侷限,操作簡單、方便快捷、應用場景靈活多變的儀器更加適應二級市場需求。因此,外資企業也開始有針對性地生產價位低、易操作的IVD產品,下沉營銷渠道,以搶佔市場。在這個過程,研發、生產的本土化步伐加快:

  • 羅氏診斷投資4.5億瑞士法郎的亞洲生產基地於今年竣工並投入生產,研發和生產免疫與生化檢測試劑,更好地響應亞太區尤其是中國地區客戶的需求。
  • 西門子醫療投資30億元的上海實驗室診斷基地在上海園區奠基,未來將成為西門子醫療在亞太地區的首個體外診斷試劑工廠,生產臨床化學和免疫分析試劑。
  • 丹納赫qixia的貝克曼是最早在中國建廠的IVD巨頭(1998年),也是最早部署儀器工廠和研發中心的一家。同時,也投資建設儀器工廠和在華研發中心。
  • 雅培診斷則通過收購美艾利爾,獲得了美艾利爾在中國的生產製造設施。雅培診斷更是將其研發中心搬到中國,配備近數十位頂尖科研人員,及高端診斷設備和精密科學分析儀器。

② 組建專門針對二級市場的團隊


市場爭奪,人才先行。產品本土化的同時,建立專門的團隊攻佔市場也是重要的一環。

針對新的醫療格局,羅氏診斷細分銷售團隊,除了一級重點市場以外,為基層醫療、第三方獨立實驗室、民營醫院等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以滿足其對於診斷解決方案的不同需求。至2017年,羅氏診斷全球營收121億瑞士法郎,亞太區成主要增長區域,這其中,中國市場至少貢獻了其中一半的增長。

西門子醫療則將其影像、診斷、臨床治療業務打造成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團隊不是負責單個類別的產品,而是負責整個二級市場,讓產品發揮更大的協同效用。

此外,雅培、希森美康也已組建了相關團隊。

③ “進口替代”之下,加速與本土公司合作

醫改之下,“進口替代”的趨勢愈加明朗。

對於這樣的挑戰,外資巨頭IVD企業紛紛表示,“我覺得我們就是一家本土公司。”

IVD二級市場之爭:錯位競爭遠去,“近身博弈”白熱化!

當然,除了表態之外,外資企業也開始“另尋出路”——與中國公司合作。

10月17日,丹納赫qixia質譜儀器廠商SCIEX 宣佈與迪安診斷合作成立的合資公司——浙江迪賽思診斷技術有限公司的GMP廠房正式落成投產,致力於實現國際先進質譜檢測技術在國內的落地轉化:在中國開發、註冊、銷售一類、二類及三類儀器及配套4500MD或其他Sciex的儀器使用的體外診斷試劑/試劑盒。

迪賽思診斷今年9月獲得備案的一類體外診斷試劑盒產品將正式開始投產。

除了大家熟知的四巨頭之外,美國免疫領頭羊Bio-Techne Corporation 也看中了中國市場的潛力。

10月12日,中國微流控芯片企業微點生物Bio-Techne Corporation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兩家企業將通過優勢互補、藉助聯合研發、生產的平臺、自主技術專利,帶動本次合作Bio-Techne的Ella微流控系統在該領域的創新應用和設備的國產化。

外資在二級市場

困境重重

為了愈發重要的二級市場,外資醫療早早就開始佈局,並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然而,這樣的佈局是否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答案是“還沒有”。

無論是本土化亦或是開拓新市場,都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耗佔比管控嚴格,性價比成為重要影響因素

國家對於耗佔比管控很嚴。為了耗佔比,醫院會在一定程度壓縮進口品牌的生存空間,偏重國產。因為進口品牌的進貨價要遠遠高於國產,採購太多高價的進口品牌,耗佔比就降不下來。

性價比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二級市場,IVD儀器、試劑的購買者對於價格更為敏感。

外資企業長期佔據的高端市場,主要是KA模式,也就是高投入、高成本、高利潤的商業模式。企業的生產、運輸、人力等成本擺在那裡,難以降價,進而,難以打入二級市場。

綜合現狀來看,西門子醫療在二級市場做得會相對好一些。這是因為西門子醫療同時擁有影像診斷和IVD產品線,形成一體化解決方案,對於客戶有更多價格優勢。

前期“本土化”成本,需要長時間來收回

前期“本土化”成本——本土設置研發生產基地,甚至研發針對中國基層市場的產品的成本,需要長時間來收回。

一般在中國建廠,至少是輻射整個亞洲市場的。因為中國“一帶一路”的政策,從中國到鄰近的新興市場時間上、成本上都有優勢,省去很多時間、運費、出入關口貿易檢查等方面的浪費。

但本土化是長期的過程。龐大的工廠落地中國,地皮、基建、設備、人員等等,都是巨大的成本。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成本不斷上漲的過程。而新的工廠建成後,大約需要兩年形成的產能才能滿足中國市場,三年、四年之後才能滿足整個亞洲。產能上升、成本下降,那時候大概外資企業才能考慮是不是可以降價的問題。

原有高端市場也被侵蝕

本土IVD企業在外資看重二級市場的同時,也反向盯上了高端市場。以邁瑞、科華、新產業、安圖為代表的本土IVD企業,受益於“分級診療落地、鼓勵國產企業、特別審批通道”三大政策紅利,加上本身的創新研發,正在進軍高端IVD市場。

這對正在進軍二級市場的外資企業,相當於火上澆油。

IVD二級市場之爭:錯位競爭遠去,“近身博弈”白熱化!

商業利益的驅使,無論外資還是本土IVD企業,都不會放棄不斷擴容的二級市場。

“錯位競爭”變成“近身博弈”,巨浪席捲之下,混戰開啟。外資企業需要新的產品線及相應的試劑,本土企業需要創新創新創新。

這場爭奪戰裡,誰將走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