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唯」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我們爲什麼要「打」它?

最近,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門決定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

科研江湖中人都知道,“四唯”在江湖上早就臭名昭著了N多年。這四個“禍害”分別是科研管理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我國科技界就開始和“四唯”打起了持久戰。

不過,從這回專項行動的範圍和內容看,科研管理部門恐怕是要放狠招了。

五部門齊聲喊“打”,也讓不少江湖中人拍手稱快。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在“反四唯”鬥爭中取得勝利,先得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什麼。

那麼,科技界追打的“四唯”是怎麼發家的呢?

可以說,自打我國有了科研評價的那一天,“四唯”就紮下了根。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學習蘇聯科研評價經驗,以行政評議為主,評價結果體現為行政級別,科研人員級別越高,享受國家的投入和待遇也越高。

這種行政評議慢慢埋下了“唯職稱”“唯學歷”的伏筆。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又開始試著學習西方經驗,形成了以SCI論文數、影響因子、專利數、項目和經費數量等為主要指標的科技評價體系。

這種量化評價又埋下了“唯論文”“唯獎項”的伏筆。

可以看出,“四唯”的根基埋得還是很深的,要拔掉“四唯”的根,可能得觸動整個科研評價體系。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揭開對手深厚的老底之後,下面,小編就帶你看一看咱們“反四唯”的鬥爭史。看完,你或許就明白,這次的專項行動憑啥能夠大快人心。

  • 2006年2月,我國發布了一個科技界的重磅文件,叫《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規律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對科學研究、科研管理、技術支持、行政管理等各類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建立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人才的評價體系,明確評價的指標和要素。”

  • 2010年6月,我國又發佈了一個科技界的重磅文件,叫《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

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對人才不求全責備,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拓寬人才評價渠道。把評價人才和發現人才結合起來,堅持在實踐和群眾中識別人才、發現人才。”

這份專門規劃人才發展的文件,關注到了人才評價中的現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的措辭——“克服”。

在之後很長很長的時間裡,“四唯”一直都和“克服”搭配。

此後國家又陸續出臺了一些文件,但基本態度都是:

——“現狀不好需要改。”

——“具體咋改?”

——“且聽下回分解。”

比方說:

  •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

“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等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標準,改變片面將論文數量、項目和經費數量、專利數量等與科研人員評價和晉升直接掛鉤的做法。”

所以,這些政策出來後,科技界雖然鬆了口氣,但還是捉急:

問題引起了重視。但是,痛點還是很痛。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這種情況到2014年後,即十八大後有了改觀。

2014年6月,兩院院士大會一開幕就被掌聲淹沒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

“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

“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李克強總理說: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不能只放在口頭上,更不能口惠而實不至。我們今天在這裡講了,講了就必須做,而且一定要做到。而且面子和裡子要一起做,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保障、社會上受尊重。”

為啥這麼多掌聲?

說到科研人員心坎裡了唄!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從此,“反四唯”持續推進,人才們收到了一個個政策“禮包”:

  • 2015年9月,《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

  • 2015年9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發佈,將“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作為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要“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提升人才評價的科學性”等。

  • 2015年11月,《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

  • 2016年3月,醞釀已久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

  • 2017年1月,《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公佈,再次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並提出“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不過,到2018年,問題又來了,當然,轉機也來了。

2018年,兩年一次的兩院院士大會再次召開。

習近平指出:

“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

科技管理部門也意識到:

“政策出了這麼多,問題還是很嚴重!”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於是,“反四唯”行動開始從頂層設計層面走向政策落實。

  • 2018年7月3日晚,兩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

“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

長期領“禮包”的科研人員在一如既往的歡欣鼓舞之後,表達了擔心:

“落實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科研單位有基礎的、應用的、高技術的、軍民融合的……對人、對項目、對機構的管理評價模式都不一樣。”

  • 2018年7月24日,《國務院關於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發佈。

“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問題集中清理。由科技部會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在2018年底前對項目、人才、學科、基地等科技評價活動中涉及簡單量化的做法進行清理,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準確評價科研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減少評價頻次,對於評價結果連續優秀的,實行一定期限免評的制度。”

主管部門被“點將”,文件措辭也從“克服”變成了“清理”,這下子總算是有盼頭了。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10月23日,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

科技界終於看到了落實到各個科研管理單位的、最最具體的落實方案。五部門的齊聲喊打,也終於讓“反四唯”的征程從頂層設計徹底落地。

看到這裡,或許你可以理解這次的專項行動為啥這麼大快人心。

“盼了好久,終於盼到今天,忍了好久,終於把夢實現。”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
“四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打”它?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