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2歲半的孩子,對智能手機可以熟悉到什麼程度?

  • 能打開攝像頭,模仿家長拍他的動作,在家裡各種拍拍拍!
  • 能打開相冊,熟練翻閱照片,遇到視頻,還會點上面“三角形的”播放鍵!
  • 看動畫片,知道要等廣告,能自己點擊“下一集”,跳過片尾!
  • 認識學英語APP,能自己打開,點擊課程!

嘖嘖,人家這功力!絕非一朝一夕練成!

因為……

孩子自出生起,看見頻次最高的,除了媽媽的neinei,就是手機攝像頭!

✔ 當媽媽在一邊哺乳/哄睡一邊玩手機,孩子就在被動接收顯示屏的短波藍光。

✔ 當家長忙著做飯,孩子哭鬧不止時,手機又充當了“臨時保姆”。

電子產品,要禁止嗎?

身為家長,恐怕內心是矛盾的:

一方面深感欣慰,“孩子很聰明,無師自通,還知道打開英語學習軟件!”

一方面隱隱擔憂,“會不會養成沉迷手機的壞習慣?對視力不好吧!”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無處不在,想完全禁止,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 不少手機APP,只要使用得當,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比如觀看動畫片學習英語,收聽國學經典,“磨磨耳朵”。
  • 如果孩子完全不知道手機是什麼,能夠做什麼,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可能會有影響。當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在談論《小豬佩奇》,沒有看過的孩子就插不上話。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同時,使用電子產品又可能存在諸多問題:

  1. 電子產品的液晶顯示器存在大量短波藍光。短波藍光,屬於光譜中對眼睛傷害比較大的一種,它能穿透晶體和玻璃體,到達眼底黃斑區,對眼底的黃斑造成損傷,進而影響孩子視力
  2. 孩子在玩手機、平板電腦時,經常保持一個姿勢,僵坐在那裡(類似於“沙發土豆”),這對孩子的身體發育百害無一利
  3. 沉迷於電子產品可能給人際發展帶來問題,比如“缺乏互動”。對處於語言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平時與人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少了,語言發育、交流技巧就會相對滯後,長期孩子會變得封閉、不自信、鬱鬱寡歡。
  4. 研究表明,喜歡玩電子產品的孩子,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說起遊戲眉飛色舞,說到別的只會發呆發傻,內心抗拒真實的世界。如果家長不讓玩,還會大哭、大叫,對電子產品非常依賴。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孩子看電視、玩手機,顯然不是“一禁了之”。

家長需要摸索出一條邊界,讓孩子享受科技的樂趣與便利之餘,更懂得剋制,懂得世界不是隻有手機、電視與平板電腦。

保護視力:把握時長,嚴選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我國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而這個數據還在逐年攀升。

孩子多大能看手機、電視?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這麼小的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是應該儘量避免的!

小寶寶的視功能尚未建立完全:

  • 新生兒視力大約是0.01;
  • 1歲時,視力大概是0.1;
  • 3~4歲時,視力能達到0.6~0.8左右;
  • 4~5歲時,才能和成人視力水平比較接近。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讓他過多使用電子產品,無疑是讓他在提高近視幾率。

崔玉濤醫生建議:對於觀看電視來說,如果有適合孩子的動畫片,可以在孩子2歲以後適當觀看,一天不要超過20-30分鐘。而且要離電視距離遠,至少電視屏幕斜對角距5倍的距離!

育學園診所眼科中心主任謝斌羽醫生也曾經提醒大家:

必須科學合理的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儘量保證孩子每天2小時室外活動及光照時間!

為什麼要嚴選內容?

一方面,是現在很多動畫片內容參差不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且暫時還不能分辨是非,因此,家長需要做好把關。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另一方面,動畫片或遊戲,為了追求效果,往往畫面顏色飽和度過高,換屏過快,甚至故意出現晃動、閃爍等特技,很容易讓孩子用眼疲勞

資料顯示:孩子連續玩20分鐘以上的平板電腦,開始出現視疲勞及眼乾症狀,

淚膜破裂時間變為5秒(正常值為15~45秒,少於10秒為病態),平均每分鐘眨眼4.67次(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分鐘要眨眼15~20次)。

因此,2歲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在把握時間、控制內容的前提下,允許他們適當接觸電子產品。

  1. 為了避免電子產品對孩子視力發育造成影響,家長要注意環境光線、孩子使用時的坐姿及距離等等。
  2. 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聽聽音樂,看看照片,看看適合幼兒的視頻節目,多些互動但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玩遊戲。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建立高質量的陪伴

不少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原因之一是:家長陪伴時間少,陪伴質量低。

有的家長獨自帶孩子,家裡瑣事也多,一忙碌起來,就把手機丟給孩子,充當“臨時保姆”。

有的家長下班到家,累到恨不得倒頭就睡,孩子拿來繪本,想讓家長講,家長卻寧可把手機遞給孩子,換取一些喘息的時間。

作為家長,換個角度替孩子想想,也著實心酸!

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哈佛大學羅伯特•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以數年之功,追蹤訪問了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呈現出美國社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圖景。

書中,作者探討了不同家境下,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全方位差距。

舉例來說,作者發現: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要少於家長沒有上過大學的孩子,但前者閱讀和學習的時間遠遠超越後者。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當然,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無法給孩子提供優渥的條件。

不過,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你為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多少心血?提供了多少引導呢?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不要沉迷於手機,自己卻經常無所事事,刷朋友圈、刷電視劇,從來不記得應該為孩子做出讀書的表率。

Dr.魏也曾經說過:孩子看書,家長在旁邊刷手機,一會兒看視頻,一會兒玩遊戲,家長“身未動,心已遠”,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家長坐立不安,孩子也無法變得專注。

因此,要控制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需要全家人行動一致,以身作則。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的背後讓人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