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新」教師初長成 修煉升級有「攻略」

新教師剛進入職業生涯難免有些不適應,無論是新奇、欣喜,還是困惑、迷茫,都是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經歷。要想成為優秀教師,就要練就與不同的人和事“對話”的能力,做好自身各項“修煉”。本期,我們邀請幾位正高級名師分享經驗,來給新教師送上一份“修煉攻略”。

攻略一

與課堂對話

巧導入會設計 互動課堂更靈動

對於新教師來說,站穩講臺是最基礎的技能。然而,當面對課堂時,很多新教師都無從下手,教學設計、內容安排、課堂互動、解答提問……各個方面都重要。要想上好一節課,既容易又不易,對此,站了幾十年講臺的老師們有話要說。

北京四中地理教師、北京市首批正高級地理教師李京燕認為,課堂導入是最先需要教師們注意的,“課堂導入的價值在於迅速、高效、短時地把學生領入一節課的學習中,最終讓學生通過學習獲益。”如今,很多新教師理論功底都很紮實,但缺少一些實踐,直觀法、溫故法、衝突法、比較歸納法、遊戲法、故事法、懸念法等,相信對於很對新教師來說並不陌生,但導入的關鍵是創設情境。李老師建議,情境的選擇要貼近生活、社會及學生的學習環境,內容要具有激發情趣、刺激思考、啟迪責任的特徵。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正高級教師姚新平則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課堂提問的六大作用,他認為,只要教師的提問圍繞這些作用,就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所獲益。“新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要能夠達到教給學生問的方法、啟發學生思維、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強調教學重點難點、提醒學生聽講、通過回答評價學習效果這六大作用,就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正高級教師鄭丹娜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異想天開”,鄭老師說,課堂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在培養情感。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讚賞;要鼓勵孩子的“異想天開”,成其自信;要讓智慧的火花在師生互動中生成;更要讓每一個課堂輕鬆、靈動。

攻略二

與班級對話

精心組織重參與 “約法三章”見成效

作為新教師,最好的鍛鍊莫過於當幾年班主任。只有瞭解學生、管理好班級的老師,才能夠深刻地理解育人的本質意義。教育不光要“教”,更有“育”,只有讓學生在“教”中學習,在“育”中立德,才是教師職業的基礎和關鍵。

史家教育集團正高級教師萬平是一位具有多年帶班經驗的“老”班主任,關於如何帶班,她認為,一個優秀班集體的建設和成長離不開班級的活動,班級活動能夠凝聚師生的心,能夠鍛鍊團隊,創造班級文化。其中,教師能夠設計和組織好一節班會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

而這,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班主任要明確班會活動的目的,問自己三個問題:“為什麼開班會”“怎麼開班會”“班會的效果會怎樣”;其次,班主任要帶著問題檢索自己所擁有的班會資源,例如學生資源,家長資源,教師資源,社會資源;再次,要根據班會目的和資源設計班會的步驟,要認真考慮班會的內容、形式,和班級學生的普遍參與度,效果;最後,要統合資源,連貫班會結構,設計主持詞、時間安排及活動流程等。此外,班主任還要注意在重要環節進行排練、活動呈現形式多樣以及活動結束後的總結和評價。新教師一定不能小看這一節班會,因為班會是與學生和班級“對話”的最佳方式。

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劉德水執教講臺三十多年,做了十幾年班主任。他認為,帶好一個班級團隊,為學生的成長搭建良好平臺是十分重要的。但他在開班會前,卻要給自己“約法三章”。一是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同學,二是絕不會因為學生犯錯而找家長告狀,三是課堂神聖不可侵犯,作為教師不可侵犯學生學習的權益。這種既民主又平等的做法,讓劉老師在班會上收穫了大批“粉絲”。也正是因為劉老師的以身作則,讓他的班級人人自律,相互監督,成為了優秀班集體。

攻略三

與學生對話

處理問題勤思考 對待學生多用心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令很多新教師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管理學生,“和學生年齡差距不大,管輕了學生未必聽,說重了更不好,班裡要是趕上幾個‘熊孩子’,每天的精力都不夠用了。”一位年輕教師說出了心裡話。

對此,北京市大興區第一中學英語教研組長、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正高級教師劉麗雲老師,分享了自己與學生打交道的幾個原則方法。一是對待學生要寬容。教師的 “愛”本身應該是一種從容和平靜,是對學生的關懷、信任,更是一種理智的寬容。二是言語要適當注意分寸。老師要學會控制情緒,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注意和方式和分寸,尤其不要在激動或憤怒時口不擇言,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三是對學生要信任。要用老師的信任之心換取學生改正錯誤的決心。四是要多引導少懲罰。學生犯錯誤,大多是無心的,作為老師,要學會引導而不是一味的責備或懲罰,給學生一些自省的空間,讓他們學會思考,才能真正成長起來。此外,劉老師還特別強調,當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相處過程中產生矛盾和問題時,不要著急,要勤動腦多思考,用“心”工作,尋求科學的教育方法,用“情”打動學生,實現對學生教育的目標。

而北京市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研修處副主任、正高級教師張海濱則在對待學生方面總是多用了那麼“一點兒”心:對淘氣的學生多一點兒寬容理解心,對學困生多一點兒耐心恆心,對缺少家庭或父母關愛的學生多一點兒偏心愛心。“因為我的用心,才能讓學生漸漸地走心、入心。要正確辯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並針對他們的成長髮展特點,為他們定製自己專屬的學習發展策略、途徑。使他們在未來能夠成才。”張老師說。

攻略四

與家長對話

鼓勵用好新技術 家訪傳統不能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的一致性,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塌下來。”因此,與家長實現無障礙溝通交流,構建和諧的家校關係,是教師的“必備技能”。

北京市平谷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張榮合認為,現代通訊技術手段的發達,為教師與家長溝通開闢了新的渠道,新教師可以利用自身優勢,使用互聯網、微信等新媒體,與家長實現溝通與合作,達到對學生學習情況和狀態的及時反饋,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與配合。“構建家校和諧關係,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非常必要。讓家長參與到班級教學與管理中來,與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形成互補,形成‘家校合一’的教育模式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張榮合說。

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校區執行校長、正高級教師崔峰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終堅持以家訪的形式,瞭解學生,融合家校關係,他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化解家校矛盾,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崔老師強調,一個深刻的、全面的、真實的教育,必須是教師要了解學生家庭,做好與家長密切合作的心理準備,並要積極鼓勵家長成為教師開展教育的親密夥伴,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崔老師認為,很多家校問題都是學校、教師或家長由於教育理念不同而產生的,並非不可調和。新技術要好好利用,傳統的家訪也不能丟掉。從事學校管理工作後,崔老師又將推動家訪工作列為班主任常規工作,融合了家校關係,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