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大:中國經濟穩中趨緩 要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

今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GDP增速創2009年二季度以來最低值。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在最新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中認為,導致經濟下滑的原因除了中美貿易衝突外,還包括家庭債務持續累積、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此外,國內經濟還面臨投資增速下滑的威脅。

展望第四季度及未來一個時期,報告認為,世界和中國經濟面臨機遇挑戰並存的局面,中美貿易摩擦及其他領域的關係如何發展仍有不確定性。國際政治經濟與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上升,構成國內經濟發展的外部阻力。

未來中國經濟如何破局,中國應該如何突進改革和提振經濟發展的信心,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提出了三方面建議。

一要保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發力,以穩定市場預期化解經濟風險。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但財政支出重心應從基礎設施投資逐漸轉向引導支持創新,同時以實質性減稅代替擴大政府支出的傳統手段,讓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以及廣大居民切實減輕稅賦,刺激投資和消費的可持續增長。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去槓桿的節奏要把握好,同時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與GDP增速正逐漸脫節,利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則顯著上升,貨幣政策框架應隨之從數量型的調控貨幣供給轉向價格型的利率調整。

二要正確處理好新時期的中美關係,為經濟增長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建議中美雙方應該形成聚焦,坐下具體談。其實,理性地分析美國提出的“三零、兩停、一允許”(即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停止知識產權盜竊,強制技術轉移,允許美國人在中國獨立開設公司)這些條件,從更加長期的角度,或者說更加開放的角度去權衡這些條件,這對中國的發展和中美關係也是有利的。

三要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開放,為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要以更大的開放決心、力度,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改善投資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倒逼國內製度體系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要正確處理好國企和民企的關係,尤其要發揮好民企在中國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