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這村兒的一口琉璃古井,喝了200多年還沒枯

龐崗村,

坐落在長葛市董村鎮的東北角

這個在旁人看來不起眼的小村子,

卻藏著一口頗為神奇的古井。

經歷了200多年的歲月滄桑,

養育了數代龐崗村民後,這口古井依然湧出甘甜的井水。

“一口井養育了我們幾代龐崗人!

井底很大,8個人圍著八仙桌吃飯都不嫌擠!”

在過往的歲月裡,舊式古井在長葛大地上隨處可見。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地下水位的下降,大多數古井都已變成枯井。曾經,在大樹下乘涼的同時,清脆悅耳的打水聲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美好回憶。但龐崗村的這口古井,直到現在還有水!

站在龐崗古井旁邊往下看去,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離地面不過3米多深的地方,就有很明顯的水面倒影。

許昌這村兒的一口琉璃古井,喝了200多年還沒枯

秋日的上午,龐崗街頭顯得一片祥和與寧靜。

過去龐崗村內共有5口水井,其中北拐路北段路東有一口東井、關帝廟對面有一口西井、北過道北段有一口北井、南大街南段路東有一口南井,另外便是北大街關帝廟對面的琉璃井。

這其中,琉璃井可是大有來頭兒。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的龐崗村建有寨子,寨內新建關帝廟的時候,在廟前西南方挖掘一井,取名忠義井,後來又叫琉璃井。1937年,村內重修此井。“龐崗因為北鄰雙洎河,村內地下水大多與雙洎河相通,但5口井裡唯獨這口琉璃井獨佔一條地下水脈,這口井的水質也是最好的。”龐建峰說。

“1937年8月1日,山東菏澤發生大地震,村裡其他4口井井水發渾,唯獨這口琉璃井依舊是水質清澈,因此後來全村村民都願意來這口井打水。”說這話的老人名叫龐志安,今年已經70歲了。

“我小的時候,全村80%的家庭都靠這口古井吃水,直到改革開放後,這口古井也是大多數村民日常用水的主要來源。要知道那時候我們村已經有將近2000口人了,這口老井卻基本沒有要乾枯的跡象。”龐志安說,“1970年前後,龐崗村其他4口井井水慢慢變苦,無法飲用,慢慢變作枯井,琉璃井卻依舊清澈甘甜。”

琉璃井僅有的一次乾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因為年久失修,古井井底堆積了大量淤泥。“實際上水位也沒有下降,不過因為淤泥太深,打水很不方便。當時村裡就組織了村民下井挖泥,疏通水道。”龐志安回憶說。

許昌這村兒的一口琉璃古井,喝了200多年還沒枯

龐崗這口股井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歷經200多年歲月依舊沒有乾枯。井底牆壁因為多年浸水,無比光滑,因而被稱作“琉璃井”。

這一下井不打緊,大家發現這口古井的井底竟然大的出奇。“井底比咱們家裡的紅薯窖還要大,我目測下邊擺一個八仙桌,8個人圍著吃飯也不嫌擠。”今年已經60多歲的張海瀾年輕時下井清淤,直到現在,井底的寬敞還讓他印象深刻,“還有那個井壁,因為常年浸水,摸起來光溜溜的,跟琉璃一樣,我下井看過後才知道琉璃井這名字說的是事實。”

“當年這口井釀的酒行銷全省,

現在我還留著一瓶呢!”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都興起了村辦工廠的熱潮,龐崗村也不例外。

坐擁琉璃井甘甜的井水,龐崗人早在舊社會就開始釀造美酒。當時龐崗地處長葛縣城通往開封府的交通要道,來往的客商絡繹不絕,任誰嘗一口龐崗美酒都要叫聲痛快!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起來後,龐崗人重操舊業,開辦了村辦釀酒廠。

“當時釀酒的主要材料是本地產的玉米和高粱,用的水就是琉璃井的井水。”已是古稀之年的龐崗村老人龐仁貴回憶說,“琉璃井水好啊,釀出來的酒一口下去水的甜味跟糧食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太好喝了!那會兒不止俺村人愛喝,周邊幾個村莊的村民辦事時都來買俺村的酒。我在縣城上班,只有回家的時候才難得喝上一口家鄉酒!”


許昌這村兒的一口琉璃古井,喝了200多年還沒枯


這個落滿灰塵的玻璃瓶裡裝的是70年代龐崗村辦釀酒廠的高粱酒,龐仁貴說這瓶酒誰也別想碰一下,自己要到隆重日子啟封品嚐。

一晃40多年的歲月過去了,當年正值壯年的龐仁貴現在已至古稀之年,但他心中忘不了的還是當年家鄉美酒的味道。

在龐仁貴家中,老人拿出一個落滿灰塵的瓶子,裡邊裝著半瓶微微泛黃但清澈見底的液體。“這是我當年沒喝完留下來的一瓶老酒,就是俺村釀酒廠釀的,到現在得有40年曆史了!這瓶酒誰也別想喝,我得自己留著,等到隆重日子再喝掉它!”在小編拍完照片後,龐仁貴小心翼翼地將酒瓶放進櫃子裡。

“鄭莊公當年就是在這道崗上掘地見母,

所以說我們村孝老愛親是有傳統的!”

龐崗村往南過了3號公路,不出一公里又有一個村子叫吳崗。龐崗、吳崗,兩個村名裡都帶一個崗字,這是為啥?

實際上,龐崗和吳崗解放前都建在一道崗上。熟悉長葛歷史的朋友知道,曾經的長葛大地有數道大土崗橫貫而過。其中龐崗和吳崗所在的這道崗被稱作“子母崗”。

“因為這裡就是當年鄭莊公掘地見母的地方,所以被稱為子母崗。”龐仁貴說。

“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史書有載。據《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的母親姜武因生莊公時與眾不同,因此對他心生厭惡。鄭莊公出生時,姜武正在睡夢之中。姜武醒來後發現孩子是先生出的腳,後生出的頭,因此說他是倒著生,天生不孝,大逆不道。姜武還給莊公起名叫“寤生”,意為夢中誕生,還對莊公的弟弟叔段百般寵愛。寤生是嫡長子,按古制順利繼承王位,成為國君。姜武卻暗中相助叔段謀反,莊公提前得知陰謀,派兵保衛弟弟的封地,並追殺叔段至共城(今新鄉輝縣),叔段在共城自殺而亡。


許昌這村兒的一口琉璃古井,喝了200多年還沒枯


建國初期的“平崗運動”中,挖出了很多石碑和古磚,這些都被當地村民拿來拼成簡單的石桌。

平定叛亂後,莊公對親生母親姜武更加不滿,揚言“我倆不到黃泉不見面”,並將姜武送到城潁(今許昌襄城)居住。骨肉親情,血濃於水,隨著年齡的增長,莊公也越發思念自己的親生母親。但自己是一國之君,一言九鼎,說出的話豈能兒戲?一次,莊公設宴款待城潁官員潁考叔。潁考叔在用餐時把一些好吃的東西藏在了袖子裡。莊公感到非常奇怪,就問:“這是何意?”潁考叔說:“我母親常年在鄉下沒吃過君主賜的飯食,我想給她帶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潁考叔的舉動更激起了莊公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在潁考叔的幫助下,莊公命人在“子母崗”挖掘地道,直至泉水湧出,是為黃泉。莊公和母親在地道里相會,母子二人抱頭痛哭,從此言歸於好。

如今吳崗村東有一土崗喚作牛脾山。牛脾山便是當年“平崗運動”後,子母崗殘留的土崗。牛脾山上建有一座考叔廟,這裡便是當年莊公掘地見母的地方。

在龐崗和吳崗兩村,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一直口口相傳。在這位春秋首霸故事的感染下,龐崗和吳崗兩村也不斷湧現出孝老愛親的模範典型。講到這裡,龐仁貴嘆道:“兩千多年流傳下來的故事,我們村孝老愛親是有傳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