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這是一個專屬於香港的夢

再多語言用在劉德華身上都是多餘。在人人都被叫作帥哥之前,帥哥就是他。直到人人都成了“帥哥”,他卻似乎更帥了。可以想像,無數箇中國鄉鎮的理髮店裡現在仍然貼著他30多年前的明星照---燙著飛機頭,比如說,眼神耍著80年代的酷,臉蛋嫩乎乎的,那樣一個劉德華。

而劉德華本人也很少去看自己30多年前的樣子。有時助手們蒐集了給他看,比如,他和陳玉蓮演的《神鵰俠侶》,他會覺得很有意思,原來那時的自己,是那樣的。

誰能對自己的過去了然於心?從給片場送外賣開始,知道現在幾乎變成一顆娛樂業的恆星,其努力的姿態,以及對人對事的細節功夫,已經快要化成一種美德。因為他不僅僅是一個明星,雖然他所做的僅僅是拍電影和唱歌。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能做到本該我們做的事情。但是一直我們看到有一個人,他二十多年演了120部電影,他失敗過“天幕”影視曾經賠得血本無歸,他“磨”張藝謀“找個機會拍拍我”,12年後才有了《十面埋伏》,他在《大塊頭有大智慧》中捨去原來風格,終於二度拿到影帝,他的一臺演唱會要用大半年時間籌備,開會,定裝,舞臺設計,節目內容,選歌,他都有份,他最享受演唱會完畢回酒店後,合上眼睛,依然能清楚記得一支又一支的熒光棒不停揮動的場面-----“我沒有想贏得全世界,我只是贏得我自己。”

所以經過了這麼多年,當你看過了那麼多起起落落的事,也忘掉了那麼多風雲一時的人,突然看到他還在那兒,剪了頭髮,微笑著,顴骨瘦得分明。

《再說一次我愛你》-------用不著去數這是他的第幾張唱片。從他踏入樂壇面對大批疑問眼神到現在,他賴以步步升級的其實是做人的藝術,因為香港娛樂圈自有定分:叫發哥,因為他真的是那種氣勢,叫星爺,嘻笑中不失致敬;叫LESLIE或哥哥,因為他永遠像個王子一樣不及物…….叫華仔,卻全是一團和氣與親近。正是這樣的個性,使他靠著點滴努力的累積成就了今天。

可以想象,如果劉德華不是因為偶然,進入了這個註定有更多聚光燈追逐的行業,那麼,也許香港就會多了一個叫劉德華的律師、公務員、公司白領、或者是侍者、美髮師…..他們忙碌地奔波穿梭於摩天大樓和擁擠的街道上,事實上,這正是絕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現實----很小的時候就幫助家裡做事,努力讀書,然後進入一個個高樓或者寫字間,勤勉而努力地工作,兢兢業業,非常現實,富有效率----今日繁榮的香港,正是所有的香港人,這樣一點點製作出來的。

從某種意義上,與其說劉德華是個勤奮的典型,不如說他是香港“職業化精神”的代表,而組成這種職業化精神的,除了勤奮,更重要的是認真負責的態度,不怕吃苦的韌性,甚至也包括了並不是總招人喜歡的做派----在公眾場合,劉德華永遠舉止得體,堪稱完美。他在認真並且一絲不苟地扮演著自己的職業角色----“偶像”,孜孜不倦地滿足著公眾永無休止的需求和夢想。

哪天你走在街上,十次總有一次聽到街對面的唱片店裡隱約著他的新歌,你會聽到他變得溫和的嗓音:“多想兩個人蓋一張被/一同刷牙/一同洗臉”。那種早期的顫音和金屬光亮不見了,只有像刷牙洗臉這樣簡單的事情,成為一個57歲男人的心頭之痛。

從某種角度來說,香港是一面濃縮中國人奮鬥的鏡子,而劉德華是無數香港人的一個縮影。在他的身上完美體現了這個商業社會的精神主題。

舞臺前面,那個帶著偶像面具的劉德華也許永遠不是真正的他,真正的他在哪裡?誰知道。

在最新的電影《童夢》裡面,劉德華是一個身體飛速長大,而內心依舊只有13歲的人。我們真的希望當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枯萎的時候,夢想和心靈卻保持著最初的鮮活氣息。

而這種歷經滄桑歲月卻保持活力的狀態,一如今日的香港,一如今日香江之不老傳說劉德華---這是一個專屬於香港的夢

劉德華,這是一個專屬於香港的夢

劉德華,這是一個專屬於香港的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