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精隨是什麼?

張笑笑正能量


一、順其自然。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是正確的認識規律,正確的使用規律,改造世界。規律面前人人平等。順應者改造世界,創造世界,設計世界,取得成功;違背者自然淘汰,必然失敗。



二、大道至簡。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世界的表現形形色色、千差萬別,十分複雜。但基本規律是非常簡單的。透過繁茂蕪雜的大千世界,把握最簡單的方法,才是最上乘的境界。比如,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切社會現象高度複雜的社會形態,如何一次性變為最簡單,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你敢想嗎?天天研究《道德經》《易經》的書呆子們?不要看振振有詞,理論一套一套的,假的,娛樂了幾千年了。


一葉扁舟l


《道德經》五千言,已經很精華了,如果再要在精華上提煉精髓,那麼,《道德經》的精髓,無非就是三點:

一、辯證法——關於方法

《道德經》最奇妙的一點,就是他的辯證法,看待任何事情,處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辯證法。而《道德經》的辯證法至少告訴我們以下幾點:

1.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對立的。陰陽、彼此、內外,物我、得失、成功失敗、榮辱、貴賤、為與無為、男女、教學、……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與“可名”、“無”和“有”。而二元的對立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反者道之動”。可以說,事物對立是絕對的。

2.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對立是絕對的,同時,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觀的,也是絕對的。《道德經》第二章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與之對應存在。

3.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又是相互轉化的。萬事萬物的對立,是發展的起點,萬事萬物的發展的過程。萬事萬物相互轉化,是發展的最終結果。世界之所以不斷變化發展,就是萬事萬物在不斷的相互轉化。

二、管理學——關於過程

管理學也可以說是統籌學,也可以說是謀術,老子是最講究謀的,要深謀遠慮,謀術還要分陰謀陽謀。用管理學的話說,管理需要從長計議,必須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有利因素怎麼處理,不利因素怎麼處理,處理好了,都有用,處理不好,都沒用。“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處理好了,壞事變好事處理不好,好事變壞事。

2.管理好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辯證法三原則,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遠是對立的、統一的和相互轉化的。所以要學會“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後之”,要做到“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最後才能達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含義。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對立起來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3.管理好現在和將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將來,都是現在的積累。將來不是一個結果,將來現在的延續,如果現在不努力不珍惜,將來就不存在。

三、成功學——關於目的

有人說,《道德經》不講成功,因為《道德經》講“無為”。這種望文生義得理解,真是害人害己。

世界上一切書籍,一切知識,都是在談成功,都是未成功而準備。《道德經》例外。

只是,到底什麼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是什麼,怎麼衡量成功,說法不一樣。《道德經》的成功學,精髓在以下三方面。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成功的途徑是付出,不是索取。“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3.成功的衡量標準是低成本零傷害沒有副作用。“夫唯不爭,故無尤。”不傷害到他人,不給自己帶來副作用,不要以生命為代價換取任何東西。“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德經》是能者強者聖人講的,他不是弱者思維。他需要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問題。所以他的辯證法、管理學、成功學是其與眾不同的精髓。






清唱書生


《道德經》五千字,最終歸到人。在從人的生理,心理,思維,道德,等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問題。人得了道,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我從三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經的核心無疑是“道”。大道無形無相無情,卻能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運行日月。道生萬物,卻不自恃自彰。人應該頓悟道,效法道,不居功自傲,功成不居。

第二: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都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福禍相依,難易相成,居安思危,益之則損。人也一樣,不能得意忘形,應順應事物發展,自然而然。

第三:虛無是大道的本體常態。自然是大道運化萬物的過程。清淨者無中生有,靜中生動。無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功用,依規律行事。樸素也是道的屬性。柔弱不爭,不爭而爭,無為而無不為。





自哲學


道德經的精髓非常系統和詳細,筆者用心的讀過幾個版本,發現基本的中心思想沒有太大變化,具體總結為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有無。有和沒有是兩個對立的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老子認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會有這兩個狀態並存,就像“陰陽”學說。將萬事萬物的屬性一分為二,非常客觀。

打個比方,一個錘子,它有錘子的作用,它沒有釘子的作用。但是錘子可以演變為釘子,釘子也可以演變為錘子。

如果我們有十個錘子,沒有釘子,就可以將一些錘子重新熔鍊,打造成釘子。如果我們有一百斤釘子,沒有錘子,可以將其中一些釘子熔鍊,打造出錘子。

這個比喻打的有點怪,為的是讓大家接受根據“有無”,而有個基本的“有無相生”的概念。如果感興趣的讀者老爺想要探討,可以私信我。

第二,道德。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德是道的表現和運用。

一個是本質,一個是表現,合在一起,才是道德。

第三,為無為,爭不爭。準確的來講,應該是去做無為,去爭取不爭。這種無為,不是說沒有作為。不爭,也不是什麼都去謙讓。

這個觀點,還是回到“道”的範疇,“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是最好的註解。類似於通過逆向的行為,獲得正向的結果。

第四,柔弱勝剛強。老子認為,柔弱是生者的屬性,剛強是亡者的屬性。很多人說是死者的屬性,這是錯誤的,死和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死是生命的範疇,亡是精神的範疇。這就是我們說“亡國”,不說“死國”的原因。

寫到這裡,筆者又開始發懵了。為什麼我要回答這麼一個問題,我寫幾天都寫不完道德經的精髓啊,苦笑。

道德經一共八十一章,其實老子的原文不一定是這樣分章的,後人覺得“九九”之數,代表了無窮無盡吧。

一個章節可能就闡述了無數天地至理,從一個大觀點,可以衍化無數小觀點,包羅萬象。

回答這麼一個問題,好像自討苦吃,哈哈,對道德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提出具體問題,筆者和您一起討論吧,實在寫不完這麼多,讀者老爺太太見諒!


東臺翻古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了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人生觀,軍事軍,辯證法等。

其精髓是世界觀,認識論和辯證法。

世界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人類萬物和宇宙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認識論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知,不知,上。不知,知,下。鄙人對老子認識論的領悟,是我個人唯一的過人之處。在2013年高考作文(天津卷)——《不知而知之》一文中有詳盡解析。大家可以關注我,以後我會把此文發到今日頭條。

辯證法有對立統一規律和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對老子辯證法的高度概括。


楊朱學派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有無同一》存在全識論之有無同一。其一

章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無同出於同一個事物,有和無不同的名稱,《有無同一》謂之玄,玄者:看似不可能的事卻成為鐵定的事實了,這稱之為〈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說每個事物都是如此,無一例外。

老子觀察總結萬物之物都有名且可數,是一個一個的。事物之物都是有限的,可知本物之外無本物,物本有無結構式,二元成象三萬物。萬事始成無遺漏,《有無同一》元本體,最高概念統萬物。四大因人才現象,道與事物共死生。《有無同一》物勢成。這就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有無對立同一規律簡稱“有無同一”它是事物總成、全程辯證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人類認識實踐的結論,是被人認識的不變規律性。“有無同一”規律認識論含蓋了西方哲學引為自豪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之現象認識論,因此《有無同一》是更高層次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事物一體,“有無同一”存在認識論,衝破了“主客二分”唯心,唯物的爭一能發現不能人為創造。所有這些都徹底顛覆了西方哲學的理論基礎。開闢了人類認識事物的新天地,這一古老而暫新的《有無同一》辯證認識論。該認識論深刻揭示了事物本質和現象的統一性問題。克服了西方哲學形而上學本體和現象分離的最大毛病,闡釋了事物自始至終的辯證本性。


老喬218152046


以虛無自然為妙道。大道之妙貴在妙悟。

萬法唯心所造。心外無法,故法法皆真。

迷者執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則法無不妙。

心法俱妙,唯聖者能之。



水靈173515282


章老師非常樂意為您解答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相關問題。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所謂的“道德”並非“仁義道德”,而是其思想和智慧的凝結,是其價值觀的體現。《道德經》的研究對於探究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拓展人的思維空間、提高人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人的博大胸懷,都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個人認為《道德經》的精髓有四:第一是永恆運動的宇宙觀;第二是返璞歸真的人生觀;第三是無為而治的治世觀;第四是無功無利的道德觀。

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我暫不做論述,今天我想給大家談一談《道德經》精髓的現實意義。

一、在人與人方面,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人是社會最基本的元素,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道德經》中雖然很少論及人與人的關係,但更多地描述了統治者和百姓之間的關係,其實在本質上,這也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更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否。

現如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到每一個普通人,為此我們更應該從《道德經》中獲得積極的啟示。和諧社會應該是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老子在最後一張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只有儘量幫助別人,自己才會更加充足;只有儘量給予別人,自己才會更加豐富。這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此外,老子還提出了“和光同塵”的和諧思想,希望人們為人處世應該融合著光芒,混同著塵垢,與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只要每個人都能做到“和光同塵”,人與人的和諧乃至人與社會的和諧,也許就是明天。



二、在人與自然方面,有利於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這一要求的提出與老子“天地一物,物我一也”的生態自然觀不謀而和,有著內在本質的聯繫。

老子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們應當遵循和學習大自然“利而不害”的生存原則,讓一切事物都回復到其原始而樸素的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不應該是一種對立且緊張的關係,而是一種和諧共生的溫和關係。人們只有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利用自然的規律,才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真正實現人類自身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老子“道法自然”的重要思想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要求的提出,具有積極且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提出,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三、在人與自我方面,有利於克服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時代頑疾

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對於金錢的極度渴望早已徹底掩蓋了人性善的一面,於是因為拜金而產生的各種道德層面的問題紛至沓來。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關於描寫因對於金錢的崇拜而逐漸扭曲人性的場面已然成為現實,以至於路上有老人摔倒,而我們卻不敢去扶。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是時代的頑疾,更是我們每個人內心中的夙病。

老子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只要去除機巧和利益,盜賊就不會出現。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反省自己,告誡自己不要痴迷於追求名利,那麼這個社會不僅僅是“盜賊無有”,更重要的是充滿了人情的溫暖。所以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並不是社會給予我們的,而是我們給予社會的。只有我們的內心遠離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社會才會真正充滿愛和正義。老子的《道德經》恰恰給予了現代人貪婪內心的一次洗禮,使人們重新迴歸到人性最樸素的一面。

時代的頑疾一般都來自於內心的貪婪,而人性的復歸卻需向老子尋求智慧。

不知道章老師的解釋是否解答了您的疑惑呢!如果您還有類似問題,歡迎關注並詢問章老師,我會在第一時間為您解答!


章顥宸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道德經》主要講的是“天道”,這“天道”是宇宙育育的萬物之“道”,是宇宙萬物通用的法則,也是制約宇宙萬物自然運行的規律。宇宙中萬物之間相互依賴、生存、發展、變化作的“道”,道儲萬物,道生萬物,萬物生道。大道自然,大道無形,大道無私,大道無極,大道無為。這“道”也是萬物生存、依賴、發展、變化、制約、相互作用的自然通用之“道”。宇宙萬物在宇宙萬物自然的通用之“道”下,宇宙萬物各自都有各自的自然之“道”,這個“道”對於人而言不但要遵守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萬物的自然 法則,而且還有具體人類間相生存、發展、變化、相互依賴作用之“道”。《道德經》的精髓主要講了宇宙萬物所遵循自然“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法則。《道德經》的“天道”是概括濃縮了宇宙自然的幾大規律(即宇宙自然法則)是:萬物間陰陽根本律,萬物間陰陽互根律,萬物的極反律,萬物的質量互變律,萬物的陰陽平衡律,萬物的螺旋升降律,萬物之間自然調控律,萬物的因果律,萬物的捨得律等……《道德經》講述了萬物在道中並遵守遵循“天道”的自然規律就可德道,就會積累德,不遵守遵循“天道”,就破壞了宇宙萬物的自然一運動秩序,也就違背了“道”,背離了道運行規律(即:宇宙規律)就是失道,哪那就自然會受到“天道”制約,受到宇宙自然規律(宇宙自然法則)的懲罰。



行者唯我獨行


道德經是部在傳承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多達幾百處的改動而成為現在多達幾百個版本的玄書,因此不同的人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去閱讀他。

我個人認為1973年岀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目前最有價值的,可以保證在西漢入土之日至今未被篡改,而且經學習和研究發現其是一部具有完整論述的科學的鉅著,其研究的對象是萬物,發現併發明一種極為特殊的方法,而建立了道這個最底層概念,高度概括的定義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通過每個人都可為的實驗實證(第14到16章有詳細的描述),發現無中生有,從有到無,道長養萬物又不主宰萬物等等現象以此創立了對宇宙起源、物質起源、生命起源這一迄今為止現代科學仍是各種假學林立的中華學說。不僅對自然,人文,尤其每個生命個體的自我和自我意識的表述佔據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部表述完整而清晰的關於萬物的論文,極具普世價值。篇幅所限,不能盡言。諸位有興趣依此學習,裡面涵蓋的超級學習法和超級養生法定會逐步展現,有幸者會極大的提升個人的包括認知在內的生命力。人生一世,都如白駒過隙,誰不願在這僅有的一世中,依自身的能力最大可能成就自己呢?帛書老子的意義,我想就是這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