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紅樓夢》全書共120回,其中前80回是作者曹雪芹原著。後40回則眾說紛紜,廣泛通行的“程高本”,最早由程偉元、高鶚整理出版。因非作者原著,所以在結尾處留下了一絲與故事氣息相似的神秘與無奈。
脂硯齋在《紅樓夢》的批註裡常常說到“一絲不錯”這個詞。
讓我們再次翻閱原著,細細回顧起來,絕大部分篇幅似乎都在敘述一些再日常不過的事:看戲、吃酒、拌嘴、讀書、寫詩、過生日。
曹雪芹是在鋪陳架構一個“世界觀設定”,大到門戶階級,小至字畫擺設,事無鉅細,每一點都是這個“紅樓”世界的構成部分。
《紅樓夢》2010版 劇照
所謂“一絲不錯”,正是因為,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由寶黛的愛戀悲情、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榮損構成,它細密至任何一處微小的點:怡紅院寶玉臥房裡的西洋鏡、賈母臥房懸掛的楹聯、瀟湘館園中遍植的竹子……
瀟湘館
黛玉書房
《紅樓夢》2010版 劇照
最鮮明之處當屬第五回,寶玉在秦可卿房中夢遊太虛幻境時所見到的金陵十二釵判詞。儘管曹公原稿結局已然消散在歷史長河中,但依照“一絲不錯”的細密架構推測,這些判詞一定在故事的結尾中起到某些作用。
“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
正因為“一絲不錯”,所以即使程高本完整續出了遺失的結局,但我們仍然能夠清楚地感受到與前八十回在文風、敘事、審美、人物性格、學識氣度、甚至傳達出的價值觀等方面顯而易見的差別。
《紅樓夢》2010版 劇照
只不過,前八十回的紅樓夢實在是一部偉大的悲劇作品,這一基調蘊含在字裡行間,並籠罩全文。曹公試圖構建的世界是悲涼的,“這是個衰敗的時代,每個人都不配有好的結局”。魯迅曾道:“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正是這種至大至遠的悲劇基調,使得續寫無法不遵循這種悲涼。因此後四十回,依然有“焚稿斷痴情”“魂歸離恨天”這樣讓人刻骨銘心的情節。
但是續書裡,喪失才情宛如怨婦一般的林黛玉、忽然轉性對黛玉不聞不問的賈母、以及戲劇感過強的調包換嫁等人物情節,依然讓人不由遐想,曹公當初構想的結局到底會是什麼樣呢?或許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於不動聲色之處灑下一整場血淚吧?真正的痛哭是喑啞的。唱戲一般高呼大叫,還沒有悲到骨子裡。
飛鳥盡投林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
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可是,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曹雪芹當初寫下的結局是什麼樣的了。
《紅樓夢》2010版 劇照
有人曾說,如果說曹雪芹有兩個弟子的話,一個是張愛玲,另一個就是白先勇。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的兒子,幼年的白先勇在短暫成長歲月經歷了家族的榮光與衰敗,他對《紅樓夢》中“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感同身受。
張愛玲說人生三恨是“鯽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這也是很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前八十回的版本才更接近於曹雪芹的原著,擁有一百二十回的版本的後四十回為高鶚續編,並非曹雪芹原作。
而白先勇的解讀與他人最大的不同是:在他看來,後四十回確實是曹雪芹所作。這種觀點也是文學史的新觀點,推允“程乙本”(全一百二十回)為《紅樓夢》最佳讀本。
白先勇的解讀首次將“庚辰本”與“程乙本”對比講解,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指出“庚辰本”諸多混雜夾纏之處;為後四十回平反,認為其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不輸前八十回,也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假如真是高鶚續書,續書者的才情也絕不在曹雪芹之下。
共 132 期,定價 128 元
- 專輯目錄節選 -
1.引言:《紅樓夢》是一部天下奇書
2.導讀(一):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紅樓夢》?
3.導讀(二):我們該看哪個版本的《紅樓夢》?
4.導讀(三):歷史上曹雪芹家族的發跡於沒落
5.紅樓夢的第一回究竟有哪些隱喻?|第一回
6.曹雪芹謀篇佈局,巧妙介紹四大家族|第二回
7.第一女主出場,如何理解黛玉的孤女心態?|第三回
8.重彩描繪王熙鳳出場,寶黛初見|第四回
9.寶玉遊幻境,《紅樓夢》神話架構完成|第四至五回
10.紅樓十二曲,是一連串的輓歌|第五回
……
- 你將獲得 -
人物解讀: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歸還原本的個性姿彩;
人情練達:解讀中國人生哲學的絕妙真意與人情社會的文化密碼;
傳統之美:漫談文學、美學、哲學、崑曲的枝枝蔓蔓。
摘錄註釋:每集均有精彩摘錄與聽課註釋。
點擊“閱讀原文”或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訂閱專輯
共132期,每期約20-30分鐘
目前已全部更新
本節目為付費專欄,定價128元
- 訂閱須知 -
1.訂閱方式: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
2.訂閱成功後關注「為你讀詩文藝學堂」,進入公眾號,點擊底部菜單欄「進入學堂」—「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3.訂閱後長期有效,可反覆回聽;
4.該內容為虛擬內容服務,購買成功概不退款,敬請諒解。
閱讀更多 為你讀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