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康德認爲先天綜合判斷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康德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慈小姐



康德之所以說先天綜合判斷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源於他試圖解開近代哲學的兩條發展線索——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都各自結成的“死結”。

近代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的思維和知識;只是逐漸走入了死衚衕。

笛卡爾(1596-1650),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始祖——黑格爾和羅素都這樣認為,其他哲學家也基本沒啥不同意見。

從笛卡爾開始,近代哲學家們,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的思維和知識。 這是因為,在文藝復興之後,隨著科學的發展,近代哲學由經院哲學的相信上帝,轉為相信人類和人類的心靈,並且相信人類心靈能夠獲得知識。

問題在於,人類是如何、且用什麼方法得到知識,知識的範圍能擴展到多遠。 笛卡爾的普遍懷疑,不僅是懷疑神學和上帝,也是對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和知識的可靠性提出了疑問。

自他開始,近代哲學家分流成了經驗主義者和唯理主義者兩大支系。這兩支,都認為真正的知識是普遍和必然的,但各自的側重點又有不同。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算是唯理主義這一邊的代表;洛克、貝克萊等,算是經驗主義那一邊的代表。他們都對上述探討做出了貢獻,但在自身理論中也都存在缺憾。

到了休謨(1711-1776),形勢急轉直下。他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只能認識在感覺中所經驗的東西,那麼,唯理主義的神學、宇宙論和心理學就都是靠不住的了;所以,關於上帝、宇宙和靈魂的知識,便超出人的能力範圍。然而,即使是關於事實的知識,也只有或然性,人不能認識必然聯繫、實體或自我;我們甚至不能說我們的觀念必然遵循我們曾經經驗過和我們相信它們會重複的秩序。我們由比較我們的觀念,注意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對這種關係進行推論,我們能夠得到只能是——“一種論證的知識”。僅此而已。

按照休謨的理論,推而廣之,只能說知識是不可信的,世界是不可知的。 羅素說,因為休謨的智商太高,至少比洛克高很多😏,所以,把唯理主義和經驗主義都推進了死衚衕。 黑格爾說,休謨標誌著英國哲學、法國哲學等等的完結,於是,輪到德國哲學出面了。

康德的高光亮相和他面臨的問題。

美國哲學家梯利形容休謨之後的局面時說:“理智破壞性地批判了自己的能力,意志要求承認它的道德和宗教的價值,對此,現在哲學被迫作出回答”——這真是自找的呀!

梯利說:此時,“康德承擔了這個任務,力求公平地對待他那時代的各種思潮,諸如啟蒙運動、經驗主義,懷疑論和神秘主義。”

康德(1724-1804),幾乎一生都是作為學生、教師和學者,雖然經歷了俄普戰爭、法國革命、拿破崙入侵,但他幾乎沒離開過東普魯士。

康德所面臨的哲學難題是——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謨的懷疑論,另一方面限制獨斷論;反駁和摧毀宿命論、無神論以及唯情論和迷信。”

康德的哲學,出自沃爾夫的唯理主義學派,對英國經驗主義和盧梭又很感興趣。他自己說,是休謨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他感到迫切需要考察或批判人類理性,好象是審問理性,以便保障理性的正當要求,擯除無稽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迫切地需要一種認識論——這種認識論要研究普遍和必然的知識的可能或不可能、來源、範圍和界限。他認為,一直到現在為止,哲學是獨斷的——它往前進行而沒有預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現在必須批判,或開始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一般的能力。 基於這樣的目的,康德寫了他的三種“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6),以考察理論的理性或科學;《實踐理性批判》(1788),以考察實踐的理性或道德;《判斷力批判》(1790),以考察美學和目的論的判斷,或藝術和自然中的目的。

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論依據或前提是什麼呢——他把真正的知識規定為普遍和必然的知識。他同意唯理主義者的觀點,認為在物理和數學中有這樣的知識。他又同意經驗主義者的觀點,認為這樣的知識是屬於觀念性質的知識;它不是關於事物本來狀態的知識,而是關於現象的知識,即關於感官所感受的事物的知識。因此,他把唯理主義的形而上學(宇宙論、神學和心理學)排除在外了。他還同意經驗主義者的觀點,認為我們只能認識我們所經驗者,感覺是知識的材料;同意唯理主義的觀點,認為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不能得自經驗。感覺提供知識的材料,心靈按照由它的本性所形成的必然的方式予以整理。因此,我們有關於觀念的秩序的普遍和必然的知識(唯理主義),這不是關於自在之物的知識(懷疑論)。知識的內容來自經驗(經驗主義),但是,心靈思維它的經驗,按照它先驗或固有的、即唯理的方式來思考這些經驗(唯理主義)。自在之物是存在的,我們能夠思維自在之物,但是,不能象認識經驗世界的事實那樣,認識自在之物。如果不是因為有道德意識或實踐的理性,就不能回答、甚至無從討論這樣的問題,諸如和有因果關係的時空秩序不同的一個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自由和不死。

真是夠煩瑣。也可以看出,康德一開始就是“兼收幷蓄”——既接納了唯理主義的某些觀點,又吸收了經驗主義的某些主張——這確實可能解開前人的“死結”,但又給自己的二律背反埋下了禍根。

康德關於先天綜合判斷的作用及其論證。

康德面臨的基本問題,也是知識問題——什麼是知識?獲得知識如何可能?什麼是人類理性的界限?他認為,這也就是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必須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怎麼回答呢?康德認為,必須審查人類理性或對它加以評判。知識總是表現為判斷的形式,在判斷中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但是,不是每一個判斷都是知識——判斷往往是綜合的,但並非所有的綜合判斷都給人以知識——比如說,所有樹木都是植物——這是一個綜合判斷,可是沒有給人以新的知識,這是因為,綜合判斷中,有些判斷來自經驗。他說,這種判斷缺乏必然性——理性不象迫使人承認數學命題那樣,迫使人承認這種判斷。這種判斷又缺乏普遍性——我們不能說,因為類中某些物體具有某種特性, 則一切物體都有。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斷或後驗的判斷,是不科學的。

他說,一個綜合判斷要成為知識必須有必然性,即同它相反的命題是不可思議的,它還必須有普遍性,即不容有例外。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導源於感覺或知覺,而是在理性、在知性中有其淵源。不靠經驗(並在這個意義上先於經驗),我們知道一個三角形的三內角之和等於二直角,而且永遠如此。因此,一個判斷要給人以知識,它必須是先驗的。

明白沒?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或者叫先驗綜合判斷,就是這樣推導出來的。

他說,知識存在於先驗的綜合判斷裡面。分析判斷總是先驗的,不借助於經驗,比如說,一切有廣延的東西是有廣延的,這類判斷是建立在同一律和矛盾律之上的,不能給人增加知識。後驗的綜合判斷給人增加知識,但是不牢靠;它們所提供的知識模糊、不確實和可疑。在科學中我們要求必然的確實性,只有在先驗的綜合測斷中,這種確實性才是可能的。

康德從來沒有懷疑過有這樣的判斷,在物理、數學、甚至在形而上學中就有這樣的判斷。他認為普遍和必然的知識的存在是確定的事實,因而不追問先驗的綜合判斷是否可能,只追問先驗的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種知識的條件是什麼?這種知識的存在在邏輯上以什麼為必要條件,或必然涵蘊什麼?因此,像他這位德國批判者自己所說的,他的方法是獨斷的——認識論是一種嚴格的論證的科學,先驗或純粹的科學,是把真理建立在先驗的必然的原則之上的科學。他的方法不是心理學的方法,而是邏輯的或先驗的方法——他不是讓人在自己的意識中來考察知識的條件,知識在心理上是如何產生的,而是要研究其實的知識,比如數學或物理的命題,要向自己追問,這種命題的存在在邏輯上以什麼為必要條件。

康德說,沒有綜合的心靈,就不能有綜合的判斯;沒有知覺空間的心靈,就沒有關於空間的判斷;沒有根據因果來思維的心靈,就沒有關於因果的判斷。據此,他認為知識當然有可能性和確實性,就是說,他是一個獨斷論者。但是,這種獨斷,並沒有使他成到不安,因為象他所宣稱的,如果休謨否定知識的可能性是正確的話,那不過是一種“憤慨”。 如果理性在能夠從事考察它自己的工作以前,必須確定它有這樣的能力,這隻能使人類停滯不前了——有點兒武斷吧?

其實,在數學、物理和形面上學中,先驗的綜合判斷如何可能?或者純粹數學、純粹物理學和純粹形面上學如何可能,需要指出如何和為什麼在這些領域裡,我們能夠有其正的知識。 所以,康德開始考察認識的器官——必須思考它的能力,可能性和限度。他認為,認識以心靈為必要條件。沒有所思維的東西,我們不能思維。除非有通過感官所取得的對象,除非心靈有接受能力或有感受性,我們沒有思維的對象。感受性提供對象或知覺(直觀,康德有時稱之為經驗的直觀)。這些對象必須為知性所思維、理解或思考;由知性中產生概念。沒有應覺或知覺以及思維或理解,就不可能有知識。知識的這兩種必要條件根本不同,卻相互補充。“知覺和概念構成人類一切知識的要素”。沒有概念,則知覺是盲目的;沒有知覺,則概念是空洞的。理智所能做的,是對感受性所供給的材料的加工。這兩種能力可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但是我們不瞭解。

知識如何可能?這個問題又分成兩個問題——感官知覺如何可能?知性如何可能?先驗的感性論(知覺能力論)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先驗的邏輯(概念和判斷論)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二者構成先驗的原理論——咱們就別再去詳細討論了。

那麼,唯理主義和經驗主義自己打成的“死結”解開了嗎?休謨造成的“僵局”破解了嗎?作為康德自己,當然認為一切都不在話下,全部OK了。其實不然。如前所述,正因為他既採納了唯理主義的觀點,又吸收了經驗主義的見解,他費盡氣力的調和,其實給自己造成了一種二律背反的局面。

他的徒弟黑格爾——當然是沒行過拜師禮的徒弟,馬上就發現了師傅康德哲學的破綻——黑格爾總結了之前的三種認識論,其中一種是康德,指出,他師傅康德的批判哲學,並沒有跳出經驗主義的窠臼,雖然他反覆論證“先天(驗)綜合判斷”,可是又不得不留下一個莫名其妙的“物自體(自在之物)”;康德儘管認為,無限整體不是有限概念能夠說明的。這種觀點的好處,是實際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但“先天(驗)綜合判斷”和“物自體”,割裂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最終會導致不可知論——這正是康德二律背反的根源。


一老沈一


曾經有一段時間埋頭在康德哲學的世界裡,差一點被悶死。說實話,俺不喜歡康德哲學。俺認為康德哲學都是從概念到概念地分析,有點象現在的股評專家,幾乎完全脫離了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並且,康德試圖把哲學概念絕對化,就象數學符號那樣絕對。

比如康德哲學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先天綜合判斷、後天綜合判斷。實話實說,俺根本沒法完全弄清楚這兩個概念。俺只能從兩個方面來區別它們:

1,人的先天綜合判斷不需要藉助經驗,就可以直接對事物做出判斷;人的後天綜合判斷則需要依靠經驗,才能對事物作出判斷;

2,先天綜合判斷的結果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確定性,比如2+2=4;後天綜合判斷的結果則具有相對性、偶然性、不確定性。

可是,實際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先天綜合判斷、後天綜合判斷。如果把一個沒有什麼經驗的嬰兒關在一個封閉的實驗室,讓他不接觸任何外界事物,沒有任何經驗地長大,那麼,無論他天賦多麼超眾,他也不可能作出任何的先天綜合判斷,更不可能成為康德這樣的哲學家。

並且,現實世界本身就充滿太多的相對性、偶然性、不確定性。它們並不是人的後天綜合判斷產生的結果。


桃源遲萌


承蒙邀請!康德的先驗論是錯誤的唯心主義哲學理論。……事物唯一的物質實體會具有很多外在結構屬性狀態和各種運動規律,比如時間、空間、溫度、速度、顏色、氣味、溼度、密度、光電場、氣固液狀態等等等等……而在各種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之間,會產生各種聯繫或相互影響。人類大腦產生的意識能夠認知這些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也能夠根據認知到的運動規律之間的聯繫推斷出並且尋找某些新的聯繫。人們把這種對客觀存在運動規律之間聯繫的主觀思維學習認知判斷,誤認為是“意識的主觀邏輯思維推理”產生了客觀物質實體具有運動規律之間的那些“客觀聯繫存在”……康德的唯心主義先驗論錯誤就是來源於此!……因此,可以說意識的主觀邏輯推理思維實際是建立在已知認識的各種客觀運動規律辯證聯繫已經存在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沒有任何客觀規律認識知識積累的憑空想象捏造基礎之上。……否則,如果根據康德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原則,沒有任何科學文化理論知識積累的猴子也應該可以成為牛頓或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人們研究科學也無需學習任何科學文化理論,一出身就開始冥想如何創造發現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和定理定律……大家是不是覺得超可笑和荒唐幼稚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