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界是否需要刮一場反學術不端的風暴?

泰山頂上又一鬆


整治學術不端不能僅僅靠打,還要從根上解決。

現在的高校存在唯學術論,一切以文章論英雄。最搞笑的是,發文章,做課題前必須得保證能做出理想成果。試問我要是知道了必出哪個理想結果,還做個屁的研究啊!但是在中國,你必須保證能出結果,然後為了結果就得各種編。

其次,各行各業晉職稱,都要看你的論文課題,甭管你的職業和科研有沒有關係。不看能力只看科研,倒逼中國人為了科研蠅營狗苟,掌管科研發文章的人就是爺,需要科研文章晉級的人就是孫子。這就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所以絕大多數學術不端的人固然不對,但是單純打擊的話還是註定會有人前仆後繼跳進來。中國還需在制度上根除學術造假的客觀需求。


風火森林ghq


有一同事小孩,碩士研究生畢業,想考我母校某博導的博士研究生,我找了當時留校的同學(已是招生辦的處長)想讓著牽線搭橋,兩邊認識一下。同學首先詢問的是此學生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工作與職務,並坦言現在博導最關心的是能不能找來項目,有項目,所有的條件都有彈性。聽完同學的話,我感觸良多,這還是我以前所以為的博導與博士嗎?博士是標誌一個人具備出原創成果的能力或學力的學位,而現如今已成為高等教育極度市場化下利益交換的一個資源。


deepblue11


至少我瞭解到的論文有這麼幾類:1、碩士之前的論文大部分還停留在學習階段,抄襲也就是學習;2、行業工程師的論文為了走形式,評職稱,嚴格講不算論文,算應用心得;3、現有大部分院校博士論文也停留在行業應用階段,談不上學術;4、學術論文應該是科研成果,學科突破性理論範疇,有待於應用。所以,南大博士論文,不應該算學術範疇的問題,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目的不同抄襲正常。


夏蟲2018


如果要刮,就一切讓輿論監督來刮,如果只是內部審查式的,那就只有小羅羅倒黴,這樣就沒必要勞民傷財!如果有合理的監督來刮,那太有必要了,把那些弄虛作假的人淘汰出來,讓新人,真正做學問的人有機會出頭!


裸鼠小弟


當然是有必要啦,但是,雷聲大雨點小,一定會看不到效果,因為這種現象不只是存在教育行業,而是各個行業各個部門普遍存在的現象。治標不治本,誰都沒有辦法。現在大家都在當觀眾呢,膽大的人造假忽悠,收益是大大的。風險小,收益大。你見過幾個作假忽悠人的被懲罰了,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堪比中彩票。


老烏龜普洱茶


“論文內容”並不是硬通貨,但論文本身,確是一種黃金一樣的硬通貨,可以長期保質。

因此,解決學術造假的關鍵,就是要設計一套程序,打破論文本身的硬通貨“屬性”,而把論文內容變成“硬通貨”。

另外,要對超過35歲的磚家,其每年的論文數量,做出最高限制,因為35歲以後,是一個人思想出成果的高峰期開始,因此35歲之後,如果論文數量太多,良莠不齊的東西難免太多。


謹聖嘆


牆倒眾人推。試問目前中國學術界有幾人的論文經得起深究?

北大校長尚且把鴻鵠之志 讀成鴻浩之志,把莘莘學子 讀成倖幸學子,學術界就和中國足球一樣,從一流到二流直至到目前的亞洲三流,都在名利追逐中迷失了自我!

這不是一場整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中國的教育官僚體制,仍然會有無數個梁瑩前仆後繼!


qq19010203


完全有必要!但考慮實際情況,風暴可分階段推進。一是自查自糾,二是單位督促和社會監督(尤其是知網、萬方等機構),三是進行處理:自查自糾從輕減輕或免處,舉報查出者從重加重,明確再有學術不端者一票否決〈過去考核中的突出問題就是缺此項內容〉,不但否決當事者,也對有責任的單位追責。通過這一學術界的自我革命,可能會較為徹底地還中國學術以天晴氣朗。


泰山頂上又一鬆


當是的,非常需要整頓,並且現在已經開始出手了,前幾天由國家科技部牽頭,幾個部門共同發起的對“唯論文,唯職稱,唯成果,唯學歷”的調查已經說明這一點!


田長留


踏實做論文=文章數量不足=沒職稱=沒項目=個人沒錢拿

沒項目=沒錢做事=文章數量不足=沒職稱

這是一個死循環。

做假抄襲引入上述公式,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在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