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德經》解讀,我可能讀了本假書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開創了道家學說,他的傳世書籍《道德經》一直被大家所解讀。每個人都有自己新的解讀,特別在那沒有斷句和標點的古文裡,無疑不同的斷句方式都會對解讀產生新的影響,同時對文物的挖掘,還會有更古老的版本的《道德經》出土,修正後世《道德經》的一些錯誤。例如郭店楚墓竹簡出土的竹簡版《道德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道德經》等等。現在流傳最廣的應當是王弼本,帛書本、河上公本。

「文化」《道德經》解讀,我可能讀了本假書

一直以來,《道德經》第一篇,歷來爭議最大,斷句方式千差萬別,解讀方式也是天差地別。我們現在通讀的八十一章《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魏晉時期的王弼本,也被我們現在當成是標準版本。

「文化」《道德經》解讀,我可能讀了本假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化」《道德經》解讀,我可能讀了本假書

我是比較贊同第三個斷句方式的,道”,即無極大道。“可道”二字,就是可變化之道,是道的運行與應用。“非常道”,就是非恆常之道。(馬王堆出土之帛書《老子》中,開篇載“道可道,非恆道”,避漢文帝劉恆諱而改常,可以判斷其意境。)同樣的“名”,大道本無名,為闡述他的概念才強行命名曰“道”。“可名”跟隨“可道”而來,隨著事務的存在從而有了名。“可名”代表著可生可滅的事物,隨著事物的變化生滅而變化生滅,所以“可名”皆“非常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