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維華:要有志向做「頂天立地」的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為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在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征程中,九三學社肩負著怎樣的歷史責任?從科學家到黨派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心中,有怎樣的光榮與夢想?對此,我們進行了採訪。

1.發揚優良黨派傳統,服務創新國家建設

記者:九三學社會聚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很多成員都為中國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請問武維華主席,進入新時代,九三學社將如何更好發揮自身優勢,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武維華:九三學社誕生於抗戰後期的重慶,由一批科技、教育和文化界的知識分子組成。他們繼承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傳統,以弘揚民主、科學為宗旨,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代代九三人胸懷科教報國之志,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積極貢獻。

未來,九三學社將立足自身優勢,從三個方面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貢獻:一是團結動員廣大社員繼承和發揚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立足本職投身科研,不斷開拓創新,努力建功立業,為國家經濟社會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二是圍繞打贏三大攻堅戰、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等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科學研判,努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三是組織社員走出高校和科研機構,面向基層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開展社會服務,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傳授科學技能,提升全社會科學素養,為創新發展培養廣闊土壤。

2.發揮現代科技作用,綜合治理鄉村環境

記者:今年的黨派大調研中,九三學社圍繞鄉村環境綜合治理開展了系列工作,結合調研,您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科學技術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武維華: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此我們選擇“鄉村環境綜合治理”作為今年的黨派大調研課題。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先後到浙江、江蘇、雲南、江西、四川等地,瞭解鄉村垃圾和固體廢棄物治理、鄉村汙水處理技術與設施監管、社會主義文明鄉村建設等情況,28個九三學社省級組織也進行了相關調研,使我們對當前鄉村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和治理的困難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也凝練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關於科學技術能在這個課題中扮演什麼角色,可以雲南為例。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在雲南大理州考察時指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當地圍繞“洱海保護治理”這個核心,倒逼鄉村環境綜合治理。通過嚴格劃定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開展農村生活汙水收集行動,加速推進洱海流域截汙、環湖截汙、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這就是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工程問題。不能就湖治湖、就田治田、就山治山,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生命共同體,同時還要把村莊、城鎮的環境治理也考慮進去,這就是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的方法。怎麼認識和把握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如何規劃系統治理、如何實施系統治理,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治理中如何綜合施策,在各個環節和階段都需要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還要採用科學的技術,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例如,圍繞洱海的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我們組織九三社員中相關領域的專家在洱海流域開展了數年的試點科學試驗工作,通過農業種植養殖結構調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能在全流域因地制宜推廣,將對洱海的可持續治理髮揮積極作用。

鄉村環境治理不得不急,但又不能“忙中出亂”,應謀劃長遠、抓好當前,示範指引、點面結合,科學有序加以推進。其中,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從大目標思考,從具體問題入手

記者:從科學家到黨派主席,您當選後有哪些新目標、新任務?將如何帶領九三學社,將科學研究中嚴謹務實求真的作風,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堅實力量?

武維華:在去年12月舉行的九三學社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大家選我為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我備受激勵,也倍感壓力。在第一次中央全會上我表了態,決心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道,盡心盡力、夙夜在公,不負重託、不辱使命,緊緊依靠並團結帶領廣大社員,弘揚傳統、凝心聚力,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一大提出了九三學社“思想更加堅定、履職更加堅實、組織更加堅強”的參政黨建設目標。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提出了6個方面的建設目標:建設成為一個富有政治智慧和政治把握力的中央委員會;建設成為一個具有較強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能力的中央委員會;建設成為一個繼續高舉愛國民主科學旗幟的中央委員會;建設成為一個意志堅強、士氣昂揚的中央委員會;建設成為一個團結和諧、風清氣正的中央委員會。為了完成這些目標,我們還對新一屆中央委員提出了3個方面的要求:不斷學習提高,搞好自身建設;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勇於探索,開拓創新。對2018年的工作提出了5個方面的部署:組織好中共十九大精神學習,傳達好九三學社十一大精神;切實抓好參政議政工作;推進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做好社會服務工作;著力加強組織建設。近一年來,以上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我過去在高校一直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從教師和科研工作者到黨派中央主席,確實是一次角色的重大轉變,這種轉變相信也是九三學社中央歷任主要領導都曾面臨過的。這兩種角色有差異,但也有相通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告誡我們,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好工作。30餘年從事科研工作使我養成了“從大目標思考,從具體問題入手”的習慣,喜歡通過分解大問題抓住關鍵小目標深追不放,搞清楚說明白,其實也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幹。我相信,做好黨派工作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只要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做,工作一年接著一年幹,問題一個接著一個解決,鍥而不捨地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我們就能朝著既定目標不斷邁進。對於做好九三學社工作,我充滿信心。

4.解決體制“老問題”,需要青年“新思維”

記者:對於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議?科技體制改革如何破除桎梏,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

武維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提出了很高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九三學社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社員和青年工作。2015年,九三學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時任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同志親自出席成立大會並強調“青年工作關係到九三學社事業的發展和未來”。我在今年5月舉行的九三學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第四期培訓班結業式上,也寄語廣大青年社員“永葆赤子之心,胸懷遠大理想,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順應時代潮流,牢牢把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這一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想掙錢不應該幹科學家這一行,科學家要有家國情懷,年輕人也一樣。只有把自己的事業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才更有意義。當前,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很多關鍵技術還受制於人,達到國際水平的科技成就還屈指可數,特別是一些事關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而又需要長期坐冷板凳刻苦鑽研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迫切需要有一批年輕人來做出奉獻,需要廣大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勇擔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與責任。

科技強國,等不來、買不來,只能靠自己,尤其是需要一大批年輕科技工作者,沉下來、鑽進去、幹出來、闖出去。我們要有當年搞“兩彈一星”時“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出原子彈”的那股勁,要有志向做“頂天立地”的研究,要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成果。希望大家多學習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不求回報,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精神,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建功立業。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把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擺到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我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當前科學研究和創新氛圍有了很大的改觀:利好政策密集出臺,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相關機制更健全,對科技人才重視度越來越高,主流媒體對科技創新宣傳報道越來越多,科技發展逐漸走進百姓心裡,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新正逢其時。當然,我國的科技體制及科研管理機制還有一些方面亟待改革完善,一些“老問題”或許更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新思維”“新辦法”來解決,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應義不容辭地積極參與科技體制改革的工作任務。(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