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彬:中國城市化仍在前半程,五年後旅居發展是必然趨勢

從1978年到現在,中國改革開放走過整整40年,40年間,房地產也從萌芽階段到野蠻成長再到逐步成熟;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就如同年輕人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青春期一樣,難免有躁動,有教訓,但更多是有成長;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但是在中國城市建設與發展方向來說卻是有深遠影響的40年。

樓市經緯通過訪談當年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與他們一起重溫歷史,共同回顧中國房地產走過的光輝之路。

馮彬:中國城市化仍在前半程,五年後旅居發展是必然趨勢

一個人事業或自身真正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其背景、智力和機遇,更取決於是否立德。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房地產業做為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之一,四十年來的發展,以看得見的速度和內容,讓人民群眾的居住質量和生活方式,讓城市空間和社會面貌都得以極大提高和改變,推動了全社會的進步和繁榮。自己參與的一個又一個項目不斷的面世,尤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表揚,就會讓個人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產生向新目標挑戰的渴望,就會更加喜歡自己的工作,熱情湧動。從事地產工作,需要不斷學習提升,更需要執行和時間上的付出,多年來,休假次數屈指可數,這也許在別人看來很辛苦,但自己樂在其中。

中國城市化仍在前半程,五年後旅居發展是必然趨勢

旅居地產是前些年提出的 “旅遊地產”的升級。說到旅居,讓人馬上想起清代鄭板橋先生的旅居夢“吾畢生之願,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栽竹樹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俱見煙水平橋”。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和國人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當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漸漸進入下半程後,旅居生活方式我相信在中國必將會大行其道。五年後的旅居,我認為會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是旅居目的地將從單一中國南方向全國擴展。擁有良好自然資源和文化沉澱的城市近郊地區會成為旅居主要目的地,而一部份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會成為旅居市場的補充。

二是有品質、有配套、有特色,以及有文化和情懷,有自然資源,又打造出生活方式的旅居產品將贏得市場。

三是隨著老齡化的不斷顯現,擁有財富、時間,追求生命長度的康養和旅居會進一步結合。

四是專業旅居運營、服務和資產管理機構將會迎來發展機會。他們是實現個人居住夢想,有詩和遠方的必然要素。

中國的城市化、城鎮化進程仍在前半程,未來還將有龐大的農村人口移居城市,房產業的縱深和升級規模仍然巨大,旅居地產,做為富起來的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發展是必然。大家儘可以積極擁抱變化,擁抱未來。

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後期將會降溫

在新經濟、新聚合和新生長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日益呈現專業化、資本化、綜合化等趨勢。未來,我們會在產品匠心、專業化輕資產模式輸出、資本化等方面著力,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全面提質發展,在中國美麗城市,以及美麗鄉村的建設方面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談到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房地產行業“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還是有效的。現在,中國人口紅利漸失,各城市已發起對人口,特別是人力資源的激烈爭奪。但,一個城市的就業機會、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政府服務水平,甚至戶籍制度,都會成為大家選擇城市時看重的方面。目前,依然是明星城市因為產業的聚集和人口導入優勢明顯,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強者恆強。這些城市還會吸納大量的新增人口。三四線城市產業空心明顯,即使政府在鼓勵返鄉創業等,人口仍在外流,在沿海、沿江發達地區,人口聚集度仍然在進一步加大,這種情況,也必然會反映在三四線城市樓市上,即市場整體需求新增有限。上半年那些被投機者炒高的三四線城市,棚改貨幣化安置也起了不小的推動力,但政府已表明態度,今後貨幣安置將減少,以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同時,三四線城市還在出臺密集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尤其是限售政策,這會使投機炒房者受到打擊。所以,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我認為後期將會降溫。

匠心和創新,未來會成為時代的潮流

工匠精神是一種心存敬畏、執著專一的價值觀。工匠精神是骨子裡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決心,是對初心的一種堅持,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是一種從容獨立、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專注、敬業、創新等品質。

與工匠精神相匹配的,是匠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上升,是匠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中國地產行業要融入和踐行工匠精神,我認為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和落實才行。

首先是政府要大有作為,在工匠精神落地的引導和宏觀管理方面發力,各地可在地產領域擬定嚴格的工藝、工法標準,交由施工企業學習執行,由質監部門監督檢查,對施工質量優秀的施工企業進行表彰,不足者直接差評市場禁入。對房地產業所需各類材料,可組織專門機構結合地區氣候條件等,編制供應商名錄,對可以採用的產品名稱、品牌、型號,定期更新,每年淘汰市場反映差的產品,由工商部門負責監督檢查,對低劣假冒產品說不,對質優價適的供應企業進行表彰,不合格者直接差評地區市場禁入。如此,在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管理下,施工方、材料供應商,以及開發企業共同形成一種“以質取勝”,而非價低者得,這在房地產行業提質發展方面,是為工匠精神打下政策基礎的必要保障條件。

二是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嚴加質量管理。我們的主管部門沒有進行一項大數據研究,即各房地產開發企業社會投訴或維權數量。可以說我們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在一些地方給政府添了不少麻煩,因質量產生的維權事件常常是滿城風雨,奇怪的是,不管是多大的風雨,我們的一些開發企業在進行危機公關後總是完好無損,開發項目照做,但問題照出。企業在戰略意識層面,只重開發週期和經濟指標,沒有把產品和服務做精做細,更不求以工匠精神保證質量和信譽,但這些企業一樣能發展,越做越大,說明我們營造的市場環境是有問題的。我認為,我們各地區各城市可以對各開發企業建立質量考核體系,比如質監檢查合格率、採購合格率、配套合格率、業主投訴率、維權事件數量等,每一個項目如果產生質量投訴和質量問題達到一定數量,即給予重罰且在當地市場幾年內禁入等處理,對零投訴企業則給予拿地優先,公開表彰等,這樣可以倒逼開發企業將工匠精神導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我相信,要不了幾年時間,我們的房地產行業即可走上全面的提質升級之路。

匠心和創新,未來會成為時代的潮流。但工匠精神在沒有自動滲透進房地產行業血液之前,嚴格的管理, 是可以發揮導向作用的。

力做美麗城市的建設者和推動者

對於我們企業,在遵法守法、合法經營的前提下,通過長期構築誠信,全力打造優質產品,提供良好的服務,並始終不懈的堅持,慢慢會形成我們企業出售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難以割捨的情感,從而形成一種讓企業擁有一定定價權的客戶轉換能力,這種以自有的方式培養或者說引導形成我們產品的追隨型消費者,就是我們真正的護城河。

對於開發企業來講,在住房不炒,沒了投資、投機參與的三四線城市,樓市市場空間相對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在這些城市開發項目,我認為控制開發規模和踩準市場節奏可能才是最穩妥的,要實現高週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較高水平的開發能力等必不可少。

馮彬:中國城市化仍在前半程,五年後旅居發展是必然趨勢

採訪原文

1、您覺得哪些因素成就了您/事業?

答: 我個人很喜歡《周易》裡面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人首先厚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增加內涵,行仁、義、禮、智、信等,以正直和與人為善的態度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家國之間的關係,兼容幷蓄,這樣做人做事會讓自己內心寧靜,人生的路也走得更遠。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不少風雲人物、企業因為抓住了某些商機,快速的在商界崛起,卻又因德不配位而又快速的凋落或消失,有的還身陷牢獄。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表明,一個人事業或自身真正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其背景、智力和機遇,更取決於是否立德。正所謂:欲立事,先立人。所以,在人生路上個人一直在努力,卻不太關心得到多或少。注重過程,看輕結果,不斷體會、領悟生活與生命的意義,讓個體自我完善,多吸收些儒家許多富有生命力的傳統道德如正義、誠實、信任、寬厚等等,構築個人道德情懷。我很看重有尊嚴地生活。

市場經濟是喧囂的,太多人功利、浮躁,但我認為剋制人慾、減輕自私自利之心,愛他人、愛社會、愛萬物在我們這個社會特別重要,尤其是我們所從事的房地產開發工作,一個項目就涉及千家萬戶,不重視產品質量,不認認真真做服務,過分追求資本的高收益,就會對客戶和社會失去責任與承擔,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實際上變得毫無意義。大家也都看到,我們一些大型房企規模已做到世界前列,但消費者認可、好評的項目卻沒做出幾個,業主維權事件此起彼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在我看來,這類企業其實也僅僅是賺到了錢,掙得了一種光鮮,離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還有些距離。我們企業不大,但在投入方面,願意下本錢去做提升品質的事,甚至對一些交付多年的項目,還會拿出資金進行部分升級改造,以提升舒適性和功能性。為了提升團隊精品與匠心意識,也經常性組織國內考察學習,甚至國外遊學,以確保我們做品質地產的經營理念能深入人心,具體執行儘可能到位。多年來,我一直主張“輕規模重品質,做個厚道的地產人,賺取合理利潤”,我認為這樣對社會更有益,這樣的企業也更值得尊敬。

另外,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房地產業做為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之一,四十年來的發展,以看得見的速度和內容,讓人民群眾的居住質量和生活方式,讓城市空間和社會面貌都得以極大提高和改變,推動了全社會的進步和繁榮。自己參與的一個又一個項目不斷的面世,尤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表揚,就會讓個人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產生向新目標挑戰的渴望,就會更加喜歡自己的工作,熱情湧動。從事地產工作,需要不斷學習提升,更需要執行和時間上的付出,多年來,休假次數屈指可數,這也許在別人看來很辛苦,但自己樂在其中。

2、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能否談談自己的“生意經”?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挫折?是如何化解的?

在中國房地產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開發商、企業、電商以及金融資本一直各顯其能。近年,行業內的兼併重組尤為活躍,各種商業模式和細分領域紛紛出現。包括各種主體在內的市場整體正從不成熟向成熟發展,變化可謂是一種常態。我們做為開發企業一直踐行把產品品質放在首位,把利潤目標放在其次,追求項目的高性價和匠心,多年下來,獲得了業界與社會的高度認可,即使在宏觀調控,市場波動較大的時期,也都能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企業也得以穩步發展。

瑞信發佈的2017年報告顯示,中國是亞太地區財富增長最強勁的國家,2017年,財富的總值達到29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同時報告顯示,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是全球第一,已達到3.85億。龐大的中產階層的崛起,給了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斷髮展的切實支撐。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方面,住得好尤為重要,價格親民的好房子,一定會備受全社會,尤其中產階層的追捧,更會成為中產階層配置資產的重要選擇。做為房地產產品和服務提供商,更多的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踏踏實實的把產品質量、用戶體驗等具體工作做到位,獲得消費者信任,會使企業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所以,我們企業一直堅持,做品質地產開發,做美麗城市的建設者和推動者。

在房地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同絕大多數房地產企業一樣,我們也面臨著政策、資金、人才、運營等一系列諸多挑戰。近年,隨著中國老百姓對滿足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買好房子已成為精英階層升級置業潮流。在做品質地產過程中,我們培養出了一批批人才,而這些人才最容易成為兄弟企業的獵聘對象,企業人才流失幾乎難以避免,而新人的培養並非可以速成,這對我們分期建設的大中型開發項目的管理工作會造成不小的困擾。對此,我們企業積極研究團隊核心和骨幹成員留心留人方案,實行了人與企共同成長,共享發展成果的利益共同體模式,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期企業優秀人才流失的困擾。

在新經濟、新聚合和新生長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日益呈現專業化、資本化、綜合化等趨勢。未來,我們會在產品匠心、專業化輕資產模式輸出、資本化等方面著力,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全面提質發展,在中國美麗城市,以及美麗鄉村的建設方面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3、每一個公司都有一條“護城河”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行,咱們的護城河是什麼呢?

護城河是一個企業內在的結構性特徵,某些企業天生就比其他企業優越,它們更能創造出可持續的高資本回報率,比如一些央企、國企,可謂是先天就擁有護城河的企業。我們做為房地產開發企業,先天性的護城河是很難有的,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專利或法定許可,以及出售競爭對手無法仿效的產品和服務,在一個超強競爭力市場中幾乎不可能。所以,對於我們企業,在遵法守法、合法經營的前提下,通過長期構築誠信,全力打造優質產品,提供良好的服務,並始終不懈的堅持,慢慢會形成我們企業出售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難以割捨的情感,從而形成一種讓企業擁有一定定價權的客戶轉換能力,這種以自有的方式培養或者說引導形成我們產品的追隨型消費者,就是我們真正的護城河。

4、都說旅居地產是詩和遠方,您認為五年後的旅居方向是什麼呢?

旅居地產是前些年提出的 “旅遊地產”的升級。說到旅居,讓人馬上想起清代鄭板橋先生的旅居夢“吾畢生之願,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栽竹樹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俱見煙水平橋”。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和國人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當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漸漸進入下半程後,旅居生活方式我相信在中國必將會大行其道。五年後的旅居,我認為會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是旅居目的地將從單一中國南方向全國擴展。擁有良好自然資源和文化沉澱的城市近郊地區會成為旅居主要目的地,而一部份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會成為旅居市場的補充。

二是有品質、有配套、有特色,以及有文化和情懷,有自然資源,又打造出生活方式的旅居產品將贏得市場。

三是隨著老齡化的不斷顯現,擁有財富、時間,追求生命長度的康養和旅居會進一步結合。

四是專業旅居運營、服務和資產管理機構將會迎來發展機會。他們是實現個人居住夢想,有詩和遠方的必然要素。

中國的城市化、城鎮化進程仍在前半程,未來還將有龐大的農村人口移居城市,房產業的縱深和升級規模仍然巨大,旅居地產,做為富起來的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發展是必然。大家儘可以積極擁抱變化,擁抱未來。

5、地產行業的優化升級,一直在提倡工匠精神,您認為工匠精神如何才能達到?

工匠精神,曾經在我們祖先的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我們通過出土文物精湛的製作工藝,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們的專注和精益求精。古老的中國,工匠精神曾經世代相傳,可謂是我們偉大的傳承。遺憾的是,現如今,工匠精神只是在我們個別領域,極少數人身上才能看到。反而是德國、日本、瑞士這些國家,工匠精神大行其道,百年老店,手藝世代相傳,工藝精益求精,生產了大量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在幾百年前向我們學習的鄰居日本,百年建築也並不鮮見,反觀我們的建築,則大多幾十年使用壽命。在我們追求速度至上的時代,在激烈的市場價格竟爭中,絕大部分時候,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是工匠精神在我們身邊消失的無奈。

工匠精神是一種心存敬畏、執著專一的價值觀。工匠精神是骨子裡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決心,是對初心的一種堅持,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是一種從容獨立、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專注、敬業、創新等品質。不貪多求快,不惜力,不怕費事,不厭其煩地精雕細琢,追求極至,享受產品在手中昇華的過程。在工匠們的眼裡,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

與工匠精神相匹配的,是匠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上升,是匠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中國地產行業要融入和踐行工匠精神,我認為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和落實才行。

首先是政府要大有作為,在工匠精神落地的引導和宏觀管理方面發力,各地可在地產領域擬定嚴格的工藝、工法標準,交由施工企業學習執行,由質監部門監督檢查,對施工質量優秀的施工企業進行表彰,不足者直接差評市場禁入。對房地產業所需各類材料,可組織專門機構結合地區氣候條件等,編制供應商名錄,對可以採用的產品名稱、品牌、型號,定期更新,每年淘汰市場反映差的產品,由工商部門負責監督檢查,對低劣假冒產品說不,對質優價適的供應企業進行表彰,不合格者直接差評地區市場禁入。如此,在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管理下,施工方、材料供應商,以及開發企業共同形成一種“以質取勝”,而非價低者得,這在房地產行業提質發展方面,是為工匠精神打下政策基礎的必要保障條件。

二是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嚴加質量管理。我們的主管部門沒有進行一項大數據研究,即各房地產開發企業社會投訴或維權數量。可以說我們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在一些地方給政府添了不少麻煩,因質量產生的維權事件常常是滿城風雨,奇怪的是,不管是多大的風雨,我們的一些開發企業在進行危機公關後總是完好無損,開發項目照做,但問題照出。企業在戰略意識層面,只重開發週期和經濟指標,沒有把產品和服務做精做細,更不求以工匠精神保證質量和信譽,但這些企業一樣能發展,越做越大,說明我們營造的市場環境是有問題的。我認為,我們各地區各城市可以對各開發企業建立質量考核體系,比如質監檢查合格率、採購合格率、配套合格率、業主投訴率、維權事件數量等,每一個項目如果產生質量投訴和質量問題達到一定數量,即給予重罰且在當地市場幾年內禁入等處理,對零投訴企業則給予拿地優先,公開表彰等,這樣可以倒逼開發企業將工匠精神導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我相信,要不了幾年時間,我們的房地產行業即可走上全面的提質升級之路。

匠心和創新,未來會成為時代的潮流。但工匠精神在沒有自動滲透進房地產行業血液之前,嚴格的管理, 是可以發揮導向作用的。

6、現在調控日溢嚴厲,但三四線房價卻猛漲,您對三四線城市有什麼感觸嗎?三四線城市是不是應該高週轉?

談到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房地產行業“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還是有效的。現在,中國人口紅利漸失,各城市已發起對人口,特別是人力資源的激烈爭奪。但,一個城市的就業機會、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政府服務水平,甚至戶籍制度,都會成為大家選擇城市時看重的方面。目前,依然是明星城市因為產業的聚集和人口導入優勢明顯,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強者恆強。這些城市還會吸納大量的新增人口。三四線城市產業空心明顯,即使政府在鼓勵返鄉創業等,人口仍在外流,在沿海、沿江發達地區,人口聚集度仍然在進一步加大,這種情況,也必然會反映在三四線城市樓市上,即市場整體需求新增有限。上半年那些被投機者炒高的三四線城市,棚改貨幣化安置也起了不小的推動力,但政府已表明態度,今後貨幣安置將減少,以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同時,三四線城市還在出臺密集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尤其是限售政策,這會使投機炒房者受到打擊。所以,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我認為後期將會降溫。

對於開發企業來講,在住房不炒,沒了投資、投機參與的三四線城市,樓市市場空間相對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在這些城市開發項目,我認為控制開發規模和踩準市場節奏可能才是最穩妥的,要實現高週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較高水平的開發能力等必不可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