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歷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張廳——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張廳,位於周莊北市街雙橋南,原名怡順堂,相傳為由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興建,其家道中落後,於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增建後,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兼具明、清兩代宅院的特點。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蘇州市崑山周莊張廳

張廳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築宅院,其宅基地為長方形,同時為了適應當地河網和街道的肌理,宅院朝向正西,牆門後有廳堂六進,其後為花園,園中還設置了佛堂和書房庭院,南側軸線前部為花廳,中間一進為餐廳及廚房。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蘇州市崑山周莊張廳

進“門廳”和二進“轎廳”的結構相似,面闊三間,進深六界,兩進之間由小廊廡相連,但簷下用半窗形成兩廂。樑架整體也是普遍的圓作做法,但是柱頭乘託大鬥再與梁、桁交接,所以圓作梁的梁端也做了剝腮處理,這在蘇式建築被稱做“園堂扁作” ,屬於清代以前的做法。三進為張廳的正廳,廳堂構造也為樑架扁作,構造與蘇氏建築基本一致,略不同於蘇氏建築之處在於這裡的梁面平直,飾有簡單的雕紋。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周莊掠影

可能是由於等級關係和經濟地位的限制,故裝飾較為簡潔。四進堂樓前有狹長的天井,是為了讓緊湊的建築間有更好的透光性,更兼通風的功能。堂樓的整體風格粗擴、簡潔,底層樓板稱重間的隔柵用圓料,提棧起算略小於蘇式建築而遞進卻較蘇式更大,因此屋面內凹顯著,顯得更經盈隨意。五進六進均為平房,為主人起居之用。在三進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陪弄。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蘇州市崑山周莊張廳

舊時,無大事輕易不開正門,只有在婚喪喜慶或有貴賓來訪時才打開大門。平時家人侍從進出都走陪弄,在兩側白牆黛瓦的、房簷遞次間的明朗幽暗中前行。每一廳堂前都有庭院,錯落有致的建築絲毫沒有阻擋住光線,卻與庭院中栽種的樹木一起在夏日遮擋住了灼人的驕陽。穿行在長長的陪弄間,只看到歲月荏苒記錄在斑駁的牆上,壁龕被時光的煙火燻得黑,溼滑的青苔在腳下氤盒蔓延;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蘇州市崑山周莊張廳

惶惑間,一片綠意隱隱透來,走過陪弄的最後一段,景色頓時一新:後院花園中花木錯落,一條名叫“箸涇”的剔透小河奇妙地閃現在弄底,貼著六進房屋的後牆根引來,又穿越水閣而去, "箸涇”為活與南湖相通,河水清洌。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周莊掠影

“箸涇”中段拓了一丈見方的小水池,用做船兒交會和調頭。駁岸間如意形狀的纜船石上,拴著一片樹葉般的烏篷,一副“船自家中過”的情景。

張廳四進樓廳因保留了木質柱礎而被定性為明代建。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蘇州市崑山周莊張廳

但與其他蘇州明代建築不同,張廳的構建面尺寸較小,造型不夠飽滿,簷部提棧顯得比較交陡 …

而與蘇州清代的其他建築相比,張廳也有很多不同,其眉枋與某些雕飾的造型,明顯與鄰近杭嘉湖地區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由於明、清時期當地與浙北、淮南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同時也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於建築等級規定十分嚴格,作為蘇州周邊城鎮的一個普通民居,是不敢隨意逾制的。而張廳修建的年代較早,等級限制更嚴,且主人的身份亦非鎮上最高,因此整體風格較為質樸。

這個古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等級制度下的,融合型江南明清民居

蘇州市崑山周莊張廳

張廳亦體現了江南建築在經營方面精打細算的特點:

堂正貼採用標準的抬梁式構架,保證室內有足夠的無阻礙空間;邊貼間砌有山牆,故可用略細的雙步樑架,又因山牆還有輔助支撐的功能,所以其他部分的用料及尺寸再做縮減。從而形成了兩種甚至三種貼式的構架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