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三湘巨變——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巨变——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製圖/劉錚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利飛

吐魯番日報記者 董生祥 通訊員 張澤鵬

10月30日,湖南省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二場舉行,省工信廳發佈了改革開放40年全省工業改革發展情況。

1978年51.94億元,1999年達1000億元,2005年突破2000億元,2013年實現萬億元跨越,2017年1.19萬億元。這條持續躍升的曲線,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湖南全部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軌跡。

按可比價格(扣除了價格變動因素的價格,用於統計工業總產值而由國家統一編制)計算,2017年的1.19萬億元,是1978年的89倍,40年來年均增長12.5%。

湖南工業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加快建設製造強省,為全省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工業發展取得突出成就,有力地支撐了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了全省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升。

1 加快市場化改革,工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40年來,全省工業加快市場化改革,不斷調整輕重工業比重,加快產業健全體系構建,優化工業區域佈局,逐步構建起門類齊全、活力迸發、優勢顯現的現代工業結構體系。

主導產業變遷,見證產業體系不斷健全。改革開放初期,我省工業以紡織、有色、工業設備製造、糧油加工和化肥農藥等產業為主導。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化工、菸草、電力等行業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兩大優勢產業快速壯大,併成為湖南製造的亮麗名片;汽車製造業異軍突起,成為推動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到2017年,我省11個主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1000億元,工業門類基本健全。

區域佈局趨向合理,全省形成了四大特色鮮明的工業區域。改革開放初期,湘南地區作為全省改革開放試驗區,先行一步建成投產一大批工業項目。上世紀90年代至今,長株潭地區發展成為全省工業核心增長極;環洞庭湖地區綠色工業發展獨樹一幟;湘南地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不斷完善工業體系;大湘西培育了一批特色產業,當地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持續提升。

大中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皆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主體。大中型企業是全省工業頂樑柱,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2444個,其資產和營收,分別佔全部規模工業的66%、50%,引領作用明顯。與改革開放初期力量微弱相比,體量龐大的中小微工業企業如今已經成長為湖南工業的“生力軍”,不少“小而強”“小而優”的“小巨人”企業,已是各自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正成為製造強省建設和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的重要支撐力量。

2 既“引進來”也“走出去”,開放合作碩果搖枝

40年來,全省工業緊跟改革開放步伐,不僅引進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項目,而且一批省內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工業開放合作成果不斷湧現、層次與水平不斷提升。

引進來,製造業一直是外商在湘投資的主要領域。大眾、博世、安賽樂米塔爾、偉創力等世界500強企業先後在湖南投資建廠。目前,193家在湘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中,由境外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且從事生產製造的企業有33家。

走出去,湘潭電機廠的冷凝電機是我國首批貿易出口產品,株洲硬質合金廠是全省首家自營出口企業;2000年開始,湖南境外投資起步,優質企業跨國併購步伐加快,中聯重科、三一集團、華菱集團等企業成功開展了跨國併購,還建立了海外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中車株機、泰富重工等一大批企業的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全省工業產品出口額1535.8億元,佔全省出口總額的98%。

3 技術改造提檔升級,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40年來,全省工業通過加快技術改造提檔升級、強化質量品牌建設,正由傳統重化工業向高端製造、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演變。

傳統產業加速優化升級。通過加快轉型升級,一大批傳統特色工業行業成為工業發展新動力;如2017年,新材料工業增加值佔規模工業增加值的8.8%,比2012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成為新材料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新興優勢產業迅猛發展。2012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例為7.5%,2017年該比重提高到11.3%。汽車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金屬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發展迅猛,成為2017年對全省規模工業增長貢獻最大的7大行業。

高耗能行業發展趨緩。近年來,我省嚴控高耗能行業過快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等高耗能行業,實現超低增長或負增長。2008年全省6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工業的39.9%,2017年該佔比降至30.3%。落後、過剩產能加快淘汰,僅2016年,湖南淘汰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079萬噸、鋼鐵過剩產能50萬噸、鋼鐵落後產能128萬噸。

4 產品不斷迭代更新,讓全省人民生活更美好

工業發展為保障和改善全省民生髮揮了重要作用。40年來,湖南工業通過技術改造、研發創新等,使工業產品的品種不斷豐富、數量不斷擴大,產品的質量、品牌亦持續提升,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17年,全省鋼材產量2210萬噸、水泥1.2億噸、發電量1349億千瓦時,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34.4倍、33.6倍、13.4倍。湖南省汽車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產量突破100萬輛,湖南人民開上省產汽車已經不是夢想。

新產品不斷湧現。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便捷。僅2017年,全省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6612億元,是2006年的10.8倍。

產品品牌不斷豐富。改革開放初期,湖南生產的韶峰牌電視機、白雲牌電冰箱、松鶴牌自行車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上世紀90年代,南方摩托、長豐越野汽車、酒鬼酒等產品名揚全國;21世紀初至今,電力機車、挖掘機、起重機、泵車、盾構機等產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全國第一乃至全球第一;國產大飛機C919、“復興號”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國重器,都注入了出自湖南工業企業的“湖南元素”。

5 從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

我省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動工業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經濟效益顯著提升。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實現利潤1264萬元,比1978年增長145.8倍。稅金繳納上隨之拾級而上,1978年,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應繳稅金10.3億元,1997年增至151.46億元,增長13.7倍;2017年,全省工業企業實繳稅金1457億元,比1998年的148.84億元增長8.8倍,年均增長12.1%。

創新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達568.53億元,比1996年增長71.9倍;科技進步帶動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由1978年的654元/人,增長到2017年的8.76萬元/人,增長了133倍。

創新主體培育成效明顯。湖南共有各類園區138家,其中省級工業集中區54家。2017年,規模工業增加值過百億元的園區24家;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00億元的園區19家。其中,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家園區,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