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

有時間可以慢慢聽下這三段《大公三重奏》,加起來大概半個小時多一些,百度對此三重奏的評價是,“我們都很熟悉貝多芬著名《英雄交響曲》輝煌澎湃、雷霆萬鈞的雄奇氣勢,但對他這首同時創作的鋼琴三重奏,卻比較陌生。這是貝多芬中期作品中極具人性燦爛溫馨的一部名作,也是寫得最好的三重奏,在所有三重奏作品裡頭,貝氏此作歷來被認為是登峰造極之作,備受推崇。”這篇文就是聽著這歌曲寫的,不知道聽著寫代碼會不會少BUG一些。

可能是最近工作忙如狗,心又比較想去玩了,書看得有點慢,看了足足兩個星期,這本書讀起來有點費腦,情節有實有虛,加上N多隱喻,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村上春樹以一個十五歲離家出走的少年卡夫卡,還有一位在二戰期間曾失去知覺的老人家中田,兩位主角的經歷來展開情節。當然,最核心的主角,還是十五歲的騷年卡夫卡了。跟其他主題鮮明的小說不一樣,整本書讀下來,感覺書中面涉及的主題,不僅有戰爭,愛情,家庭,還有一些社會性的東東,而村上春樹對這些主題,都表達了正能量。

寫作

一位是因與父親關係不好而離家出走的十五歲少年卡夫卡,另一位是在二戰後曾經一度失去知覺而喪失讀寫能力的老人中田。作者以梅花間竹的篇章來分別闡述卡夫卡以及中田的故事,最後以甲村圖書館作為交集,把他們串聯起來。其中描述卡夫卡的情節,主要以寫實結合夢境來展開;而對於中田,則使用了更多如與貓說話、看上去語無倫次的心理活動以及虛幻場景這些費腦的描述方式來給我們展示一個不同於常人理解的世界。看著讓我覺得既像在看現實故事,又像在看虛幻小說,如幻如霧,書中情節跌宕起伏,夾雜著很多隱喻。

在書中,村上春樹說到了書、音樂對人的改變,提到了夏目漱石的書,也提到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書中借人物之口,問出了“你認為音樂有改變一個人的力量嗎?比如說自己身上的什麼會因為某時聽到的音樂而一下子發生變化?”這問題,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是書,還是音樂,對人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書本學習知識,通過文字看世界、理解世界,通過音樂來抒發情感,都會從一定程度影響價值觀、人生觀和人生的態度,開拓自己的眼界。當然,不是說這些影響全都是正面的,當然也會有產生負面影響的作品,這就需要在選擇的時候多加甄別。書中的人物也通過了閱讀和音樂,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變得更好了。通過具體的書籍以及音樂的描述與理解,可以看出村上春樹的文化修養很高,對文學、音樂都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並且能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戰爭

這本書中多次提到了與戰爭相關的人物,包括在二戰後在森林裡不明原因昏厥的中田,還有不想參加戰爭的逃兵。日本是二戰的主力之一,村上春樹沒有從國家的層面來批判戰爭行為,而是從最微觀的普通參軍者來描述他們的想法。“要是還在當兵,作為士兵遲早要被派去外地,並且殺人或被人殺。而我們不想去那樣的地方。”當國家機器發動全國之力參與戰爭時,並不是每個普通老百姓都願意上戰場。還記得多年前,有個同學大談發起戰爭收復臺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另外一個同學就淡淡說了一句,要是真的打起來,有個炮彈落到你頭上時,你那時候就不會這樣想了。作為國家,要是戰爭符合國家利益的話,參加戰爭也無可厚非,然而作為個人來說,戰爭對於平民都是殘酷的,傷害多於收益。因此世界和平對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真的有大大的好處。而書中對逃避戰爭的逃兵不予批評,反而言語中有點讚賞他們的行為。當然,對於某些評論把這部作品關於戰爭的描述上升到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上,我是不敢苟同的。畢竟無論是日本軍國主義,還是其他什麼國家,參加戰爭,對於平民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宿命

卡夫卡從小就受到了父親的詛咒,他的宿命有點俄與狄浦斯類似。儘管卡夫卡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做出殺父等事情,但是村上春樹讓這個預言藉助中田之手,以及卡夫卡在昏厥、夢境的狀態成功實現了。

父親的預言可以隱喻為父權社會的壓迫,而卡夫卡希望能通過離家出走來逃避它。而到後來,中田以殺死卡夫卡父親的形式,來表達對父權反抗的高潮。但是我覺得諷刺的是,儘管卡夫卡盡全力擺脫宿命,然而並沒有成功,到結局時,卡夫卡說他“大概要返校”,感覺還是要回到從前的軌跡中去,依舊無法擺脫屬於他的宿命。這裡跟光輝歲月中的歌詞有點類似“自信可改變未來,問誰有能做到?”,能做到改變自己宿命的人應該不是很多吧,屌絲逆襲畢竟只是小概率事件。然而不去嘗試,誰又敢說,幸運兒一定不是自己呢?

特立獨行的人

書中的卡夫卡、大島、以及中田,都不屬於這個社會中所謂的“正常人”。但是在村上春樹的描述中,沒有一絲貶低他們的意思,而是藉助他們給讀者展示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與眾不同的人在社會上受到的歧視並不少,而對於歧視相關的描述,在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我覺得是大島與兩個致力於全國婦女權益保護的監督員之間的對話。事後,大島給卡夫卡說“受歧視是怎麼一回事,它給人帶來多深的傷害——只有受歧視的人才明白。痛苦這東西是個別性質的,其後有個別傷口留下”。不被社會接納和認可,有時候比他們身體或者心理的缺陷,更讓他們難受,進一步地使得他們更難融入社會,造成了惡性循環。

在社會中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不容易,要做一個讓每個人喜歡的人更難,我還是選擇做特立獨行的人吧,畢竟不是人民幣。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方式,我認為一個人不一定要迎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來生活,只要在道德和法律的允許之下生活,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種生活就是幸福的,而社會也應該對各類人群給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對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過多的進行干預,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幸福是怎樣的。書中提到了生與死——“任何人的一生恐怕都並不具有明確的意義。星野認為,對於人來說,真正要緊真正有重量的,肯定更在於死法上。同死法相比,活法也許並不那麼重要。話雖這麼說,但決定一個人死法的,應該還是活法”。這段話就有點意味了,我認為儘管生活不一定都具有明確的意義,但是思考下自己要怎麼活,想要怎樣的生活,這是很有必要的。也許所謂的理想活法,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聽聽心裡的聲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跟隨意願做出選擇應該不是什麼壞事。

男女之間的愛

卡夫卡只是個少年,在那個年代的十五歲,對愛情還是朦朦朧朧的,因此作者也沒有對愛情做了很多描述,但是有一段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神話。“古時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構成的。就是說,一個人用的是今天兩個人的材料。大家對此心滿意足,相安無事地生活。豈料,神用利刀將所有人一劈兩半,劈得利利索索。結果,世上只有男和女,為了尋找本應有的另一半,人們開始左顧右盼,惶惶不可終日”。大齡單身狗越來越多,怪誰呢,怪神咯。後來還有一句說“我們大部分人都在拼死拼活尋覓自己剩下那一半的過程中笨拙地送走人生的”。

人類社會的愛

從二戰時期的逃兵,聯想到戰爭,聯想到為什麼人們要打仗。通過反思這人為的災難,呼籲停止戰爭。而以中田的經歷,反應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儘管歧視仍然存在,但是中田還是能遇到很多好人,例如指引他坐車的OL,還有一路走來的貨車司機。要相信社會上的好人還是很多的,作者借中田的口來感恩生命中許許多多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而中田與貓之間的對話,還有尋貓的經歷,我感覺是作者通過中田來表達自己對貓世界的理解,以及希望人也能站在貓的角度,去愛惜生命,珍惜生命。

家庭的愛

卡夫卡的母親在他童年時就離他而去,在他心中埋下了不解和怨恨,不禁問到“他為什麼不愛我”。而書中,通過大島的話語,閱讀的思考,以及虛幻情節的溝通,卡夫卡終於明白原來當時母親離他而去,也是帶著深深的愛,還有滿滿的不捨,想通了這些以後,卡夫卡從心底上理解了母親的想法和苦衷,在人格上得到了真正的成長。這點對於年輕人來說,難能可貴,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原諒一個人,即便是身邊最親近的人。而卡夫卡從恨到理解,到原諒,這是一個人從懵懂走向心理成熟的標誌。

絮絮叨叨說了很多,而這本書中看不懂的地方還有很多,可能過幾年再讀,也許會有新的感悟吧。或者你們讀了以後有心得,也可以分享給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