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不同的斗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儘管梁思成先生在《營造法式註釋》當中介紹了鬥口跳,並以唐代遺物山西平順天台庵大殿作為實例加以佐證。但是經過博主多方面的網絡照片和圖紙的調查發現,天台庵大殿的鬥口跳實例和《營造法式註釋》以及《斗栱》中描述的鬥口跳圖樣還是有所區別(唐代和宋代的區別?)。

圖1是根據《營造法式註釋》和《斗栱》中的鬥口跳圖樣繪製的3D示意圖。此圖中華栱頭(華栱頭與乳栿相連,是同一構件)厚度是‘材’+‘栔’+‘材’= 36分,撩簷方下的交互鬥置於華栱頭之上以後,以一個落入鬥底並部分插入華栱的銷子固定。撩簷方與華栱頭最上方一‘材’之間是燕尾榫卯的關係。

圖1A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圖1B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圖2是根據天台庵大殿鬥口跳實例總結出的一種鬥口跳實現方式。此處華栱頭依然是足材栱,但厚度僅有‘材’+‘栔’= 21分,交互鬥直接置於華栱頭之上(華栱上刻出銷頭半截,高3分)。

圖2A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圖2B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此次筆記是以鬥口跳這樣一個簡單實例的兩種實現方式為佐證,證明在古建築形制設計基本定型之後其實現細節方面還是需要繼續斟酌的,比如柱頭和補間的華栱是單材(15分)還是足材(21分,36分),櫨鬥包耳高度是3分,是4分還是5分(此處包耳高度為5分),等等。

此外,承接鋪作的乳袱或劄牽做成直梁形式還是月梁形式,對設計者來說也應該存在一些選擇餘地的。比如博主此文繪製的3D示意圖中皆是月梁,而在先前提及鬥口跳的博文中繪製的是直梁。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中式營造記錄天台庵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天台庵東臨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佔地面積970平方米,建築面積90餘平方米。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大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大殿單簷歇山頂,舉折平緩,出簷深廣,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簷柱均為後世所加。屋頂施灰筒瓦及碩大的琉璃鴟吻。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佛殿簷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下安裝踏跺,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不用普拍枋。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殿身各柱柱頭卷殺平緩優美,柱上施鬥口跳斗栱,均用足材栱,跳頭上施替木承託撩簷槫。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壁內施兩道單材柱頭方,方間用小鬥承託。柱頭方表面柱頭部位刻出泥道重栱,各面柱頭鋪作之慢栱栱身甚長,形制古樸。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正立面明間正中施補間鋪作一朵,亦為鬥口跳,但用單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間無鬥口跳,僅於上層柱頭方上隱刻一斗三升斗栱。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轉角鋪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單材。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天台庵大殿內空間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建築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簷用二柱。現存的內空間幾根直抵於四椽栿下之柱均為後世所補加。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明間前後簷平槫下施襻間。平梁上施駝峰加蜀柱承託橫栱,栱上施替木承託脊槫。山面斗栱柱頭鋪作裡轉出一跳華栱承託箚牽。

營造法式:不同的鬥口跳實現方式賞析

中式營造記錄天台庵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