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釐」到底差多少?

早在上古時期,我國已經擁有很多種測量長度的方法,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和挖掘證明了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很可能已有專門用來測量長度的器物以及關於"長度"的標準。商代時,我國已有"象牙尺"、"骨尺"的運用,但隨著國家興衰王朝更迭,各個地方對長度的判定標準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直至秦統一全國,誕生於戰國時期的"商鞅量"正式成為全國通用的長度測量工具,即"度量衡"中"度"的統一。

“失之毫釐”到底差多少?

關於我們常說的"尺"、"寸"等長度單位的具體長度,歷朝歷代都是有差異的。商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十七釐米;而在周代,一尺則是二十三釐米左右;到了宋代,一尺更是三十釐米有餘了。

同樣,用於測量長度的單位也是在發生著變化,《孫子算經》中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描述,另外,"尋尺丈裡"也是常能耳聞的長度單位。

“失之毫釐”到底差多少?

自然,由於國際化和實用化的需要,我國現在基本停止了傳統長度名稱的使用,但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自豪感和精神價值依舊存在。"計量",即"度量衡"的現稱。"度長短者,不失毫釐",正是秉著傳承自身文化,學習先進知識的初心,中國計量大學不斷強化自我、格物致知,嚴謹、細緻地辦學,讓優秀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最大價值。

“失之毫釐”到底差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