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十家村農貿市場坐落在古巷內

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坐落於十家村的人民街道辦事處

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十家村的“鄰居”——人民路

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十家村的路牌

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市民在十家村農貿市場購買蔬菜

湖南衡陽:十家村,十戶達官顯貴曾擇居此地

與十家村相接的常勝路

老地名來歷:

清朝年間,十家村所在的位置被人們稱之為“小家衝”,與都司衙門毗鄰。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約十家達官顯貴大戶擇居此地而得名。

位於湖南衡陽石鼓區的十家村古巷,北連常勝路,南接人民路,長約200餘米,寬約5米,交通便捷,商業繁榮,是衡陽老城區的核心商圈。現有石鼓區人民街道辦事處,坐落於十家村7號。十家村內還坐落著十家村農貿市場,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農貿市場的需求。

老地名特色:

聽久居十家村古巷的老人說,若時光逆流,回到清宣統元年,十家村的古巷地面定是那悠長圓潤透著青綠色的石板路,宅院清一色錯落有致的黛色屋簷,精雕細琢的木門窗……古色古韻,令人神往。

清朝年間,十家村所在的位置被當地人稱之為“小家衝”。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約十家達官顯貴大戶擇居此地而得名。經過政府數次對十家村地段進行改造,如今的十家村古巷,北連常勝路,南接人民路,長約200餘米,寬約5米,交通便捷,商業繁榮,是衡陽舊城區的核心商圈。

清朝年間,與都司衙門毗鄰

前清時期,十家村不叫本名,而叫“小家衝”,其東面有座都司衙門。都司,全稱為都指揮使司,屬於行省三司之一,明代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地方設置的軍事機構,類似我國現代的軍區。

都司設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司獄司司獄,從九品。經歷司、斷事司、司獄司三個職能機構,分別負責處理來往公文及刑獄之事。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彙報。每年由朝廷命官巡撫、巡按對其進行監察,每五年彙總考選。此外還有倉庫、草場大使、副使等掾屬。

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丁民在查閱《左宗棠全集》時發現,衡陽縣人陳加益,花翎守備,是清朝時期的衡陽都司,同時也是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左宗棠的部下。“清綠營兵軍官有此官,秩四品,位次遊擊。”他道出了衡陽都司的來歷。清宣統元年衡陽城區地圖顯示,小家衝正處於古城牆的旁邊,在安西門到望湖門之間的位置。這段古城牆的建設是在明朝。洪武年初,衡州衛指揮僉事龐虎在南宋末城牆的基礎上督修城牆,成化年間,知府何珣“廓而增之”,奠定了衡陽城牆的規模。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向群路(處於十家村附近位置)城牆遺址進行局部搶救性發掘時發現,靠城內的一側為第一次夯築的土城牆屬於明代,夯土層厚5—6釐米,夯窩不清晰,殘存牆垣面寬4.7—5.4米,內坡77度,外坡79度,土牆底部距地表4.2米。

“民國年間,十家村曾住著中華民國空軍一級上將周至柔的秘書黃英。後黃英跟隨周至柔離開衡陽,他的兒子一直居住在十家村,生活比較困頓。”丁民透露,黃英之子的女婿與他交好,因而知曉有關黃英後代的一些情況。

上世紀三十年代,約十家達官顯貴大戶居住於此

1956年,莫從宏出生在十家村的一個四合院裡。到了懂事的年齡,莫從宏的父母曾跟他聊起了有關十家村名稱的來歷:上世紀三十年代,約十家達官顯貴大戶擇居此地。這些大戶所住的宅院皆是氣勢恢宏的四合院,因而這塊地方稱之為“十家村”。

上世紀三十年代,十家村位於常公祠(現改名常勝路)附近,是一條“V”型衚衕。從幹道分支入口,右側分支較短,從裡向外依次排號。由於是一個封閉衚衕,所以人流較少,十分清靜,空氣清新,是很好的宜居地方。

十家村的住宅為四合院式的小院落建築,建築飛簷翹角,甚是氣派。臨街用院牆隔開,院牆不高,大門開在衚衕入口一側;進門後是一小片庭院,院內種花草和樹。主體建築是典型的兩層、前後兩進的木結構房屋。每層有房間6間,左右各兩間的居室,隔牆有門彼此相通,地層的中間是堂屋,堂屋的前後相通,並設有前後門。通常前堂作客廳,後堂為餐廳。主體建築的後門旁邊,是一排較低的單層附屬房屋,有廚房、倉庫、傭人住房和儲藏間等。這些達官家庭,由於住房寬敞有餘,又感寂寞,就將多餘的住房出租,既添熱鬧又增收入。

印象裡,解放前,十家村的生活設施非常原始落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甚至連小商店都沒有。飲用水是購買從湘江挑來的“河水”,生活用水要到交叉路口的公共水井處,打(提)水挑回家,用以淘米、洗滌家用。也有戶主在自己院內掘井作私家生活用水。晚上照明只能用帶燈罩的玻璃煤油燈。

唯一能給村裡帶來歡聲笑語與風趣的是進村的貨郎擔、剃頭擔、餛飩擔等各式挑擔小販的吆喝聲。這些小販叫聲搖鼓敲叮噹,老少迎街方得片刻熱鬧,乃村落當時獨特的“風景”。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抗戰時期,衡陽湧現大量為戰爭服務的工廠和作坊式工場,政府開辦貧民工廠,安排城市失業婦女和流浪兒童,從事織布、織巾、織造地毯等。

網友雪地徵鴻的祖輩曾居住在十家村2號。當時,他的祖父母和父母商量,決定舉家回到農村板橋,而將十家村的住宅應徵提供抗日後勤部門做“軍隊被服廠”。“祖父母一貫勤儉節約,把房子無償提供給抗日後勤部門,為抗戰作貢獻。搬到農村後,過了些日子,只聽見宅院裡一片縫紉聲,看見房子的樓上樓下全是堆積的灰色軍用被服。”雪地徵鴻在他的回憶錄裡寫道。

浴火重生迎來曙光

1944年衡陽保衛戰,十家村正處於衡陽市中心地帶,建築群慘遭日寇毀炸無遺,處處滿目蒼夷。雪地徵鴻祖輩所居住的十家村2號主樓全部被毀,只剩下附屬房子的斷壁殘垣。

戰爭過後,許多無家可歸的難民到處尋找能遮風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些難民看中了十家村2號,並在此安頓下來,這裡成了一個小小的“難民營”。

1945年冬天,雪地徵鴻曾到訪十家村,十家村一排較低的附屬房屋,大概住了三五戶流離失所的人家。其中,保存較好的是端頭的那一間倉庫,住的是一戶姓戴的人家,其他幾間破損較嚴重,住戶們自己找些木條、木板和油氈瓦片之類,經修補後算是能避風雨了,但因條件不好,所以住戶進進出出,流動性較大,最後, “小小難民窟”就成了戴姓一家的獨住地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衡陽的市政建設和住宅建設加快步伐,十家村的重建列上了日程。

1998年,雪地徵鴻和哥哥同返衡陽,再次尋訪十家村,找到了當年的戴氏夫婦。夫妻倆對雪地徵鴻說:“十家村和周邊地區經政府徹底改造,道路重建,新房林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了適應十家村一帶居民的增多與生活需求,政府曾於1949年將該地段一片良田菜地(南起人民路,北至十家村,長162米、寬3米,三合土路面)闢建為菜市場,命名為“新菜場”。

隨著菜場逐年增建各種店鋪、菜棚,1969年又改為“向群菜場”。現更改為“十家村農貿市場”(十家村1號地層)。2018年,街道和社區以“農貿市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理念,針對十家村農貿市場的設施老化、配套不健全等不規範問題,重新科學規劃,提質改造,拆除舊攤位,新建出一個嶄新而又服務功能齊全、配套設施完善的新型十家村農貿市場,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農貿市場的需求。

由於居民住房是由戰時“難民窟”演化而來,建築群錯落零亂,有礙城市交通和整體佈局,政府數次對十家村路段進行改造。最大規模改建是1993年,舊城改造將原十家村、都司街成片拆除,打通蒸陽路與環城北路,計272米。改造後,石鼓區人民街道辦事處搬遷於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