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雙峯縣永豐鎮:農機轟鳴天下聞

湖南日報:雙峰縣永豐鎮:農機轟鳴天下聞

湖南日報記者 周俊 見習記者 馬翔 鄒娜妮 通訊員 謝遠澤


湖南日報:雙峰縣永豐鎮:農機轟鳴天下聞

雙峰是農業大縣,永豐農機卻熱賣全國,產量佔全省三分之一。

8月28日,記者來到雙峰縣永豐鎮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130餘家商鋪縱橫林立,碾米機、剝谷機、脫粒機等“靈巧型”農機擠滿市場。記者隨機採訪了4家小店,每家年銷售量都在4000臺以上,銷售額突破100萬元。

永豐鎮黨委書記趙瑞華介紹,鎮上有農機制造企業62家,配套企業48家,從業人員3萬人以上,2017年產值達16.24億元。

小小農機,讓“雙峰”頻頻亮相國際國內農機市場。以耕讀聞名的雙峰,一躍成為新興製造強縣。“永豐造”不僅搶佔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更成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先鋒。

湖南日報:雙峰縣永豐鎮:農機轟鳴天下聞

8月27日,雙峰縣永豐鎮,勁松機械公司生產車間。 周俊 攝

一家國企留下萬千種子

永豐農機的興起,源於毛主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精闢論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雙峰縣成立農械廠、修造廠、火光機械廠3家縣辦企業。其中,雙峰農械廠落戶永豐鎮境內,所製造的小型拖拉機、農用三輪車、碾米機等產品盛極一時。村民王群連回憶:“當時,農械廠門口每天排著長龍,買農機的人比買化肥的還要多,有些甚至守在生產線上等指標。”

國企轉制後,因人員流失、產品質量下滑等,紅火了30多年的農械廠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一些農械廠職工和個體老闆,看好小型農機投資小、技術簡單、市場廣闊等特點,紛紛“脫鞋下海”,加入農機大軍。

農械廠關閉後,短短兩三年時間,全縣的農機廠家迅速膨脹至200多家,形成了“敲擊鑄造之聲不絕於耳”的盛況。“當時,公務員的工資才1000元左右,而廠裡工人已經能拿到4000多元。”老農機工人朱國慶回憶。

好景不長。無序競爭和低水平同質化產品,給永豐農機人潑了一盆冷水。“當時都是相互模仿,技術水平不高,只靠打價格戰。”農機銷售商王又初介紹,“一臺碾米機的利潤從200元降到10元不到。”

如何破局?縣裡因勢利導。2002年,湖南省最大的農機專業市場——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在永豐鎮投入運行,結束了分散經營、無序競爭的時代;2003年,雙峰對農機產業實施整合升級,鼓勵強強聯手、差異經營、技術革新;隨後,又成立定源、東華、經開區3個農機產業園,實行規模化、鏈條化發展,永豐鎮迅速成為輻射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的農機產銷地。

湖南日報:雙峰縣永豐鎮:農機轟鳴天下聞

一個思路帶來產業革新

一臺8公斤的切草機,1小時頂成年人一天的工作量;一臺水桶大小的脫粒機,每小時能脫粒玉米200公斤,而它們的價格卻只要200元左右,相當於一兩隻老母雞的價格。在永豐鎮,這種“老母雞換脫粒機”的事例比比皆是。

雙峰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大型機械無法施展,當地農機企業把目光瞄準“靈巧”機型農機的研發和生產。組合米機、變型拖拉機、磨漿機等60多個品種300多種型號應運而生,永豐鎮形成了南方地區小型農機的全產業鏈條。

建廠27年的勁松機械廠,是全國首批小型碾米機生產廠家,年產量達10萬臺。該廠引進激光切割、數控機床、自動造型等設備,建成全自動化生產線,企業產值從2000萬元飆升至1億元。總經理蔣雄彪介紹:“歷經三代耕耘,我們始終堅持把品種做多、機器做小、質量做優。”

思路洞開,市場也隨之打開。五豐機械對小型三輪車進行改造,加裝1個輪子,變成了農用運輸車;加裝“鐵罐”,變成了農村環衛車;加裝吸泵,變成了公廁吸糞機。五豐、農友與湖南大學聯合,把燒油的拖拉機變成了電動,進而又改造成新能源巡邏車、執法車和旅遊車,最大時速達80公里,能持續行駛200公里。

農機產業興旺,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提檔升級。目前,雙峰縣保有農機數達50萬臺,培育規模農機合作社80餘家。

從笨重的農機體態到“秀氣”的輕便機型;從單一的使用功能到個性化定製,永豐人以這個思路走出了一條產業革新之路。

湖南日報:雙峰縣永豐鎮:農機轟鳴天下聞

8月27日,湖南農友集團研發的新型農機。 周俊 攝

一個產業改變經濟格局

在農友集團生產車間,工人們正搶抓生產,確保本月250臺收割機及時出口。董事長劉若橋說:“‘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推進,為我們小農機產業帶來了機遇。”

2016年,在中國規模最大的農機展會——中國國際(武漢)農機機械展覽會上,永豐農機10餘家參展企業,與國內外客商簽訂銷售合同50多個,總金額達6億元。近3年來,永豐鎮農機出口額以13%的速度遞增,去年達1211.6萬美元。“永豐造”成功闖出國門,並佔領60%以上的東南亞市場。

2016年5月,長沙海關工作站入駐永豐;2017年1月,韶山海關在永豐設立辦事處,加快農機“走出去”步伐。永豐人不僅組建了自己的外貿團隊,還在泰國、印尼、老撾等重要出口國建立農機代表處、6S店,延伸產品售後服務。

只有做得好,才敢賣得遠。走出國門的農機大咖們,在科技紅利中激流勇進。農友集團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組建70多人的研發隊伍,拿出50%的銷售利潤用於產品研發,獲得發明專利42項,成功實現新三板上市。富瑞機電與北京工業大學簽訂研發合作協議,就10餘項農機產品進行合作研發……

以農機技術創新為骨,以產品個性化為肉,骨肉相連,同向發力,成為永豐農機從“小而差”走向“強而精”的不二法門。今年4月,雙峰縣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農業機械之鄉”稱號。以產糧大縣著稱的雙峰,戴上機械製造桂冠,又一次開啟了新的征程。

點評

周俊

雙峰是傳統農業大縣,永豐鎮卻“不務正業”,憑藉小小農機,帶動了全縣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極大提升了全縣農業生產效率,令人刮目相看。

當年,蔡和森等一代雙峰英烈,“投筆從戎”、胸懷天下,為革命拋灑熱血。如今,永豐農機不僅帶動了雙峰的產業變革,而且走出國門,為“湖南製造”乃至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添上了有力一筆。

從“湘中糧倉”邁向“中國農業機械之鄉”,永豐人盯緊市場,踏準了每一個拐點;敢闖敢試,把握住每一次產業革新,將“耕讀天下,富厚日新”的雙峰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異域視野

德國農機:精工細作鑄品牌

德國農機在國際市場上佔據重要份額,擁有雷肯、克拉斯和格立莫等諸多響亮的農機品牌。其中,全球第四大農機企業克拉斯,起源於1887年,最早是一家建立在哈斯文克小城附近的小型機具修理廠。

克拉斯的發展,源於對科技創新的執著。在產品開發之初,研發人員就會現場收集大量數據,為以後機器施肥、播種提供依據;每年要用銷售額5%的資金用於研發,高於很多同行;近幾年,克拉斯每年都要申請60多項專利,幾乎每週有1項專利。

此外,克拉斯車間自動化程度高,除了通用的生產線,還建有一條特別零部件生產線,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德國人注重細節,克拉斯對零部件實施跟蹤管理,零部件的型號、顏色編號、維修情況都有記錄,在細節上儘可能消除產品缺陷。(周俊 整理)

信息來源:湖南日報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