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揭祕: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讀書無用論不過是學霸的謙辭和學渣的藉口

你一定看過一個叫《這名單你認識多少?》的帖子,該貼列了兩排名單,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漸、王式丹、畢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別是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等9人。估計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認識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帖子最後揭曉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地秀才。帖子的潛臺詞就是:讀書好學歷高的最後不一定成大器,反而是成績差的可以出人頭地。很多人看了之後深以為然,拿這當做“讀書無用”背書,其實只要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帖子有很大的誤導性。

自隋唐開科舉至清末而廢,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歷史上個共產生700多名狀元,除極個別外,這些狀元都在其崗位上表現出色,包括帖子列的9位狀元也都是國之棟樑。可以說,只要進入了狀元進士行列的人,基本就意味著走上人生巔峰。而歷史上的落第秀才不計其數,能夠像李漁、顧炎武、袁世凱他們這樣青史留名的卻寥寥無幾。那麼,你是希望寒窗苦讀攀登人生巔峰,還是放棄學業等待幸運女神的眷顧?

讀書無用論鼓吹者往往思維缺乏深度,看待問題總是停留在表層,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因此總愛搬出一些充滿反智主義的故事來證明讀書無用:北大畢業都是賣豬肉的,高考狀元還不是去當保安,文盲大媽賣煎餅月入十萬,某某人初中文化現在都當上老闆了……他說的是不是事實?的確是事實。但他們都陷入了一個邏輯學上的謬論,叫倖存者偏差,他們只關注篩選產生的結果而忽略篩選的過程,因此總愛以偏概全,把一些小概率事件當成常態。

為什麼讀書無用論會在中國如此有市場?這和當下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中國人的高學歷佔比被高估了

先來看一下我國的學歷分佈情況。我們使用1949年以來,歷年小學、中學、高中招生數的加總數,除以2017年的人口數,來簡單模擬小學、中學、高中學歷的人口占比。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由此可以看出,學歷分佈略微正偏,高學歷佔比其實遠低於大家預想的水平,比如本科學歷只有4.23%、專科學歷只有3.93%,即使是高中學歷,佔比也僅有18.92%。而小學學歷的人口占比超過了100%,這說明使用歷年招生數計算學歷佔比,數據是高估的。也就是說,實際本科生學歷的人口占比,肯定要比4.23%還低。

只要是本科生,你就碾壓了97%的中國人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中國大學教育的二大轉折點,分別是77年恢復高考和99年大學擴招。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累計畢業的大學生,大約有1億人,去掉一半的專科生,本科生的數量大概在5000萬人。看起來的確很多,但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本科生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換句話說,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壓了97%的中國人。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小時候,大人每次談起考大學,自己總會糾結到底上清華還是北大,後來才明白當時的想法是多麼無知,在中國本科生已是寥寥無幾,211和985更是鳳毛麟角,2017年211大學(包括985)在全國錄取的總人數約為45.5萬人,全國共有900多萬考生,全國平均錄取率約為4.84%。在廣東的錄取率為全國最低,僅僅2.74%,最高的北京錄取率也只有13.99%,所謂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實毫不誇張。

這結果一定很出乎你的意料,你一定以為在中國本科生都有已經爛大街了,明明自己身邊的同齡人都是大學生,這是因為大家都有認知偏差,當我們根據自己和周圍小團體的情況去推測整個社會時,會導致對社會的認知出現偏差。

讀書無用是塞在庸人嘴裡的奶頭樂

瞭解了中國的學歷現狀,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有人大肆鼓吹讀書無用論。低教育程度群體出於自身利益與社會認同感,當然會極力貶低教育的價值,而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總愛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態度。學好數學有什麼用,會加減乘除基本運算就足夠了;學好英語有什麼用,反正平時又不和外國人說話;學好語文有什麼用,認識基礎漢字,閱讀交流無障礙就差不多了。諸如此類的觀點,不過是用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罷了。

這讓人聯想到美國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理論。布熱津斯基認為,世界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使20%的人搭乘快車一路馳騁,80%的會被“邊緣化”,而這80%的人口與20%的人口之間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奶頭樂”理論,認為可以給80%的被邊緣者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心安理得接受被拋棄的命運,以此避免與20%的精英間的衝突。同理,讀書無用論就是塞在庸人嘴裡的奶頭樂,讓他們安於低學歷的現狀,放棄改變命運的機會。

投資學歷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很多人認為如今的大學早已不是原來的學術殿堂,讀大學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平均一年一萬開銷,四年就要花掉四萬。但是你不去讀大學,直接就跑去工廠打工,就算是工資少一些,也可以拿3000塊一個月吧,一個月存一千來塊錢,一年存一萬五,四年後至少也有6萬塊了。這樣下來直接就是賺了11萬塊。

放棄大學直接工作,的確可以省下一大筆學費支出的同時打工掙錢,但這看似一舉兩得的做法其實是得不償失。據2014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Jaison Abel 和 Richard Deitz的統計,投資一個大學學位的年平均回報率,扣除學費和收入損失後大約在9%到16%之間。尤其是在過去的20年中,投資回報率一直在該範圍的高位,約每年15%。相比之下,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年投資回報率僅為7%。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圖一是美國社會收入和最高學歷的關係,圖二是美國社會失業率和受教育程度的關係,數據很明顯說明了一切。大學是一個人最好的升值期,在這裡除了學習知識,還能幫你在為人處世、眼界格局等方面的提升, 投資學歷就是投資自己的未來,在你還掙不到大錢之前,應該學會努力讓自己值錢


擁有優秀學歷就是贏在了起跑線

之前看了《我是演說家》的節目,其中嘉賓對畢業該工作還是考研展開了爭論。張雪峰老師認為考研是年輕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學歷越高進入名企的幾率更大,馬丁卻認為工作才是年輕人的晉升之路,年輕人在企業能得到更多的鍛鍊。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期間馬丁不禮貌的用手指著張雪峰,說道:“我告訴你我的公司沒一個重點的!”張雪峰老師則霸氣回應:“所以你不是世界500強!”張雪峰一語中的,讓馬丁頓時語塞。

毫無疑問,名校學歷是你在職場的敲門磚,在企業眼中,學歷就是你能力最有力的證明,HR篩選1000份簡歷,碩士的放到顯眼處,本科的放到桌面上,專科的扔到角落裡,中專以下的輕輕地拋到紙簍裡——是的,就是這麼殘忍,500強從來不說學歷很重要,但他們絕不會去二流大學招聘。

這張名校的畢業薪資表,可以看到那些名校的畢業生一畢業拿到的薪資就能讓很多人窮其一生都難以望其項背的數字,你拼命的極限很可能只是別人的起點。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有個段子說的是:985是軟臥,211是硬臥,二本是硬座,三本是站票,專科擠廁所,其他的趴火車頂上,到了目的地,沒有人在乎你怎麼來的。而真正的現實就是985坐的是飛機,211是高鐵,二本是動車,三本是特快火車,專科是普通火車,其他都是摩托車甚至單車,當普通大學生還在起點慢悠悠發車啟動,那些高學歷的學生早已一踩油門絕塵而去。

當然畢業後的人生有很多選擇,既然沒有優秀學歷作為你就業的敲門磚,那是不是可已通過創業完成人生逆襲呢?於是很多畢業生勇敢邁出創業腳步,渴望能得到命運的垂青。然而現實很殘酷,據調查顯示,即使在浙江等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在291個已披露具體畢業院校的百萬年薪董事長中,985和211出身的高管佔到63%,本科以下學歷的佔比寥寥無幾。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下表列舉了部分中國商業大佬的學歷,這些在核心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清一色的名牌大學畢業,這表單還可以寫很長,毫無疑問,學歷與你的成功與否有著必然的聯繫。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的確,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蠻荒創業時代”,只要你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善於把握時機,即使沒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也有機會發家致富。像魯冠球、宗慶後、褚時健這些商業奇才,都沒有高學歷背景,卻都篳路藍縷,譜寫了商業傳奇。

而當下的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商業規則,風口的尋找、機遇的把握、戰略的制定都需要豐富的知識作為決策背景,創業維艱,如果空有一腔熱血而沒有真才實學,終究會淹沒在淘沙大浪之中。

一紙文憑將是伴隨你一生的名片,獲得優秀的學歷就意味著你已經贏在了起跑線。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你都比別人更有優勢,更紮實的學識,更廣闊的人脈,更優質的資源,這些都是你成功的砝碼。

應試教育的本質是篩選

中國的教育一直為人詬病,老師填鴨式地照本宣科,學生不捨晝夜埋頭書山題海,這樣的教育只能培養出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而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死記硬背抹殺。很多人呼籲實行素質教育,這樣一方面可以減緩學生升學帶來的壓力,同時又可以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其實只要瞭解中國教育現狀,就會明白“素質教育”始終只是一個荒誕的偽命題。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培養能力和篩選分類。在當下的中國,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與巨大的學生基數嚴重不匹配,全國就這麼幾所985和211,不可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雨露均霑。於是教育的目的更多偏向篩選功能,每次升學考試都是一把篩子,把學生分門別類,優等生分配到好學校,差生分配去差學校,而篩選的依據就是各科的分數。

央視新聞曾做過關於高考的調查,結果有七成網友支持高考取消數學,看到新聞後,有一位網友卻一針見血地評論道:數學考試存在的意義就是把這七成網友篩選掉。讀過大學的人都會明白,高中涉及的知識有多簡單,以數學為例,最難只到函數的變形與應用,連微積分都鮮有涉及,大學數學系一個學期學的內容,大概在知識廣度與深度上就已經數倍於全部初高中內容了。所以我們埋頭苦學語數外物化生並非純粹為了學習知識,而是在訓練自己的應試技巧,為的是在優勝劣汰的升學考試中有進入好學校的資本。否則有關部門何必挖空心思變換題型,去強化考核的技巧性?老師又何必翻來覆去解釋同一個知識點,分析由此延伸的各類重難點?

此前知乎有一篇文章說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電子競技,仍然還會是目前上名校的這些人上名校。我很贊同這種觀點,許多電子競技比賽都對國內各學校的總成績有排名,放眼望去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名校。高考只要還是素質測試,無論考什麼,結果都是更聰明、更勤奮的人取得好成績。

現行的教育制度雖然殘酷,卻也絕對公平,正如白巖松到鄭州大學演講時所說的:“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它仍是改變人生的最好渠道。應試教育雖有種種弊端,但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一定會存在的。我們既然沒有能力改變它,那就應該努力改變自己去適應它,而不是怨天尤人,抱怨讀書無用。知識決定命運,

讀書無用論不過是學霸的謙辭和學渣的藉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