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掌故:煮酒論英雄、酒義、酒謀、酒戰

酒的掌故

煮酒論英雄

東漢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曹操邀劉備小亭煮酒,與其談論英雄,意在試探劉備有無稱雄之心。劉備深諳其意,便裝作害怕打雷,胸無大志的樣子,是曹操消除對他的疑慮。

酒的掌故:煮酒論英雄、酒義、酒謀、酒戰

酒義

依許慎《說文解字》上說,酒既可以製造出吉利,也可製造兇光。如《戰國策.魏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又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後代以酒為樂,朝夕狂飲爛醉,忘乎所以,招來滅國之禍。

酒謀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恰如《晏子春秋》雜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曹丕設酒宴以甘蔗作劍勝鄧展將軍;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飲”;項羽之“鴻門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張獻忠與李自成之“雙雄會”,均於飲酒中施行計謀。這些計謀至現在還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見酒謀的作用之大。

酒的掌故:煮酒論英雄、酒義、酒謀、酒戰

酒戰

據《淮南子.繆稱州》載,戰國時期,楚國令合諸侯時,魯國和趙國都給楚王獻了酒。趙國的酒醇厚,魯國的酒淡薄。楚國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趙國要酒吃,趙國不給,這酒官羞怒之下,偷換了兩國進獻的酒,並說趙國不把好酒獻給楚王。楚王動怒而下令進攻趙國,把趙國的邯鄲城圍困起來。這場“魯酒薄邯鄲城圍”的酒戰,可謂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酒的掌故:煮酒論英雄、酒義、酒謀、酒戰

酒狂

古人飲酒至酒酣時孤傲不馴,放浪自任,輕佻禮疏。唐天寶初年春,一日唐玄宗與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畔賞牡丹,忽聽樓上李白飲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傳”。太監連忙上樓大呼:“奉旨宣李學士見駕!”誰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監無奈,只得扶他進興慶宮。玄宗見李白爛醉,忙命宮女含水噴其面,並親自遞來醒酒湯,李白睜眼一看,便要玄宗賜酒。玄宗關切地說:“你剛清醒,再醉怎麼辦?”李白答曰:“臣斗酒詩百篇,醉後詩如泉。”文人墨客與酒之性情,於這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