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治網癮科學嗎?專家指出「金錢觀教育」可能才是治網癮的辦法


總有些尚未成年的“熊孩子”在假期控制不住自己,拿著父母的手機玩遊戲就停不下來,甚至半夜裡還是精神十足的模樣,令家長們憂心忡忡……更有熊孩子把移動支付當成了好玩的數字遊戲,隨意動動手指,就在手機上消費出去了成百上千甚至萬餘元。

這種曾經被稱為網癮的行為,如今在00後甚至10後身上上演,也許他們並不知道點擊充值意味著什麼,但這種充值帶來的畸形快樂,卻讓他們不能自拔,而這背後也是利益集團循循善誘的結果。

國慶假期,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外出遊玩,當然也有家長喜歡宅在家裡,例如這個來自重慶的家庭,就待在家裡“逼著”自己的孩子撿垃圾賺錢。整個假期,他們的孩子都在不斷地撿廢品掙錢,每天多撿一點就能早點還清身上的債務。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父母,逼著自己的孩子撿垃圾呢?原來就在2周前,他們的孩子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為了打遊戲,他悄悄將奶奶微信裡的2000元錢用來買了裝備。


收廢品掙錢來還給奶奶,是父母對他的懲戒。對此,孩子的媽媽表示,知道孩子偷錢玩遊戲後的第一反應很生氣,但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她兩細想後認為應該讓孩子知道這個錢來之不易,就想到讓他用幹活兒的方式,明白要怎麼才能把這2000塊錢掙起來。儘管這家來自重慶的家庭,對小孩子玩遊戲的態度值得認可,但是現實中,類似的劇情卻一直在上演,這背後其實是金錢教育的缺失。

而針對這些情況,筆者隨便的朋友,在對待他們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上,其實是值得借鑑的:來自筆者身邊的案例,她作為家長,自己從來都沒給孩子的手機打過錢,也不允許孩子用父母的手機在網上花錢,尤其是不準去網購。

在她看來,網絡消費如果沒有金錢的概念,就為認為只是數字的交換,而這種數字交換的感覺是沒有真實感的,這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孩子是沒有明確的概念。所以,在讓孩子學會用手機花錢之前,首先讓她知道金錢的概念,所以現在如果孩子想要買什麼東西,筆者的朋友仍然會用最傳統的辦法,帶孩子到實體店用現金購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而今年我國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通過數據顯示,截至2017 年12 月,網民規模達7.72 億,而其中學生佔25.4%,為網民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群體。來自上海市疾控中心兒童青少年健康所的數據——“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危險因素監測”結果顯示,據在調查前7天內曾經上網的學生近90%,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4小時及以上的學生達10%。

其中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比例為2.2%,這部分人由於自控力差,辨別力也不強,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陷入成癮的境地。研究發現每週越經常使用網絡社交、網絡遊戲和網絡交易功能,就越容易網絡成癮。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還不能定義為網絡成癮障礙,診斷網絡成癮障礙除了具有與上網相關的行為外,還需要結合其身理、心理出現的相關症狀及相關行為至少持續12個月來綜合判斷。

而目前移動互聯網越來越低齡化,就意味著成癮的風險會越來越高,以前我們得知網癮,往往會和“電擊”聯繫在一起,某些“網癮”治療專家會通過電擊來進行治療,但這是一個好辦法麼? 心理學專家表示,兒童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往往伴隨著其他問題,涉及到家庭、學校和孩子自身。家庭提供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非常有必要,而學校、同學朋友的幫助,都可以減少孩子對網絡的過度使用。


掌握好學習時間和上網時間對學齡期兒童和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中學生來說很重要,當因上網時間過長而影響到學習時,則要減少上網時間,增加學習時間;家長也要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減少非工作目的的上網活動和時間。另外,專家們發現,有些過度依賴網絡的孩子不是真正對上網感興趣,而是因為在人際交往、學校生活、社會活動的處理上出現困難的結果。

因此,要合理安排學生的社會活動、學校生活,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上網行為。如加入社團,積極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融入現實人際交往。另外父母關係問題、學業問題、注意缺陷障礙、焦慮或抑鬱等,都會導致孩子過度依賴網絡。如果是因為孩子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產生迴避行為,則應對這些問題進行處理,如減輕學習壓力、緩和家庭衝突等;如果有注意缺陷障礙、焦慮或抑鬱等,則需到正規醫院機構規範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