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於西周,剛開始只是農耕節氣,爲什麼到現在要掃墓呢?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大約起源於周代,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獨有清明節具有雙重身份:節氣兼節日。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後來逐漸與寒食節和上巳節融為一體


清明节起源于西周,刚开始只是农耕节气,为什么到现在要扫墓呢?​在唐宋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囊括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諸多內容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是非常豐富有趣的。在古代,清明節有禁火寒食、上墳掃墓、踏青賞春、插柳戴柳、盪鞦韆、放風箏、鬥雞。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节起源于西周,刚开始只是农耕节气,为什么到现在要扫墓呢?​經歷千百年世變滄桑而歷久彌新,至今受到炎黃子孫的普遍推崇和熱情響應。它為何具有經久不衰的無窮魅力呢?因為,清明節具有豐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力,它承載著神州華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文化

清明节起源于西周,刚开始只是农耕节气,为什么到现在要扫墓呢?​寄託著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理想情懷,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可以說,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傑出的文化創造,也是中國歷史文明的一種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