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探索用圖形暫代漢字,「去中國化」能拯救這項國粹嗎

象棋探索用图形暂代汉字,“去中国化”能拯救这项国粹吗

2018年10月29日,上海,2018亞洲象棋錦標賽上海落幕。 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馬走日,象飛田,車走直路,炮翻山......”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相關記載。而在2006年,這項棋牌運動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正是這項被我們奉為國粹的智力運動卻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困境。在國內,它的關注度和職業化程度不高;而在國外,它的推廣進程也舉步維艱。

那麼,象棋這項令我們為之驕傲的文化遺產該如何“破局”呢?

象棋探索用图形暂代汉字,“去中国化”能拯救这项国粹吗

2018年10月29日,上海,2018亞洲象棋錦標賽,選手在比賽中。

基礎龐大,人口超5千萬

作為國際六大智力運動(另外5項是國際象棋、橋牌、圍棋、國際跳棋、麻將)之一,象棋不僅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同樣也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在中國,象棋與圍棋一樣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同樣也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在近日舉行的“花木杯”第二十屆亞洲象棋錦標賽上,中國象棋協會秘書長、象棋特級大師郭麗萍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

在郭麗萍看來,象棋是群眾體育中開展最為廣泛的項目之一,“從3歲到93歲都可以參與進來,它的人口覆蓋非常大。象棋還是一項很便捷的運動,比較便於參與。”

據她的統計,目前每天在互聯網的平臺上的象棋日活人數可以達到500萬左右,“雖然我不知道活躍人數和實際愛好者的換算比例,但5千萬到8千萬的人口應該是有的。”

的確,中國擁有一大批象棋“棋迷”。例如,此次比賽主辦方所在的上海花木社區擁有常住人口23萬人,而群眾參與象棋人數就已達到總人口的30%,也就是近7萬人。

除了棋迷在線上參與,中國象棋協會還在線下舉辦了不少的業餘賽事和大學生賽事。郭麗萍感慨道,這樣的比賽給那些業餘愛好者提供了對壘的平臺,讓他們有了親身的參與感。

“一位老先生曾經告訴我,他下了一輩子的象棋了,終於有機會可以參加國家級別的賽事了。很多棋迷這種興奮與喜悅令我們都非常感動。”

象棋探索用图形暂代汉字,“去中国化”能拯救这项国粹吗

浙江省杭州市,2015年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預選賽在中國棋院杭州分院拉開戰幕。

正在經歷職業化的“陣痛期”

雖然擁有龐大的群眾基礎,但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這項運動在職業化和青少年群體的開展方面遇到了不小的挑戰,甚至遠遠落後於圍棋、橋牌、國際象棋。

“我們的職業化和市場化正在經歷一個陣痛期,或者說是一個殘酷的轉型期。”郭麗萍直言不諱地說道,“原來辦賽是國家支持,現在更多的是政府、企業和社會相結合的方式。”

目前這樣的形式對於實現職業化、市場化還有一段距離,“畢竟中國的體育產業要達到目標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象棋也是這樣。”

在這樣的困境中,中國象棋協會也在想方設法突圍,“一方面我們會做高端的甲級聯賽,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在全國舉辦一些獎金高達百萬的賽事,吸引大家參賽。”

郭麗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在象甲聯賽中的中國職業棋手不超過150人,其中男子棋手80多人,女子則有30多人,“其實他們也是介於職業和專業(體制內)之間。”

另外,中國也沒有固定的象棋國家隊,只有以集訓隊這樣的形式在比賽前臨時組隊。“因為中國隊的實力太強了,其他對手的壓力太大。”郭麗萍笑著說。

象棋探索用图形暂代汉字,“去中国化”能拯救这项国粹吗

2018年7月26日,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新華路旁,有兩位兒童圍坐在小桌旁下象棋。

青少年決定象棋的未來

除了職業化外,象棋發展的另一個推動力則來自青少年。《人民日報》曾對象棋的發展表示了憂慮——能否在青少年中播下喜愛象棋的種子,決定著象棋發展的未來。

“我們在青少年發展中的確遇到了瓶頸。”郭麗萍坦言,“但到了大學生階段,其實參與人數又會增多,我們瞭解到許多孩子都是家庭式的培養,或者是學校和同學的教授。”

與其他項目稍有區別的是,象棋在中國因為普及率極高,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會下一點棋。正如郭麗萍所說,“象棋是埋在中國人心中的紐帶。”

但《人民日報》也對此發出了警告:越是傳統項目,越是群眾基礎有流失危險的項目,越要注重從青少年抓起,越要未雨綢繆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郭麗萍深知在青少年中普及的重要性,“只有雄厚的底層基礎才能將金字塔的塔尖推得更高,基礎打得越牢我們實現職業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全國已有103所全國象棋特色學校,且申請數量還在逐年遞增。而在競賽方面,青少年每年參賽的人數也是呈現每年翻翻的態勢。

“學校開展這樣的教育也是認為,象棋對於孩子的益智和規則意識都有很好的幫助。”

象棋探索用图形暂代汉字,“去中国化”能拯救这项国粹吗

象棋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內核。

去掉“中國”如何走向世界?

象棋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內核,剛剛當選亞象聯第一副會長的中國棋院院長朱國平就認為,象棋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世界範圍內去普及象棋,讓世界更多的人瞭解這一中國的傳統文化。”

但象棋在普及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制約的因素——漢字。

縱觀現在的象棋棋壇,只有中國一家獨大,另外實力稍強的是菲律賓、越南這些深受華文影響的國家;即便是有澳大利亞這樣的參賽國,也多是華人參賽。

在此次亞錦賽的比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也見到了亞洲象棋聯合會秘書長林關浩先生。在他看來,象棋要想走出去必須從“去中國化”開始。

“我們現在去掉中國象棋的‘中國’,直接稱呼其為象棋,而且英文名也從‘Chinese chess’改為漢語拼音‘XiangQi’,就是為了更好的在全球推廣。”

“這對於非華語區的人來說,漢字學起來相當困難,你看圍棋就沒有任何字,我們正在探索能否用圖形取代漢字。”事實上,新加坡、德國等國家推廣象棋時就用圖形代替漢字,只有正式比賽時才使用漢字。

為了讓這塊瑰寶得到世界的認可,亞洲象棋聯合會還出版了《世界象棋規則》的中英兩版,對象棋的世界通行規則進行進一步的統一。

“《世界象棋規則》的使用是勢所必然的,特別是此次推出了英文版,將會鼓勵更多非華裔愛好者學習象棋、參加比賽。”林關浩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