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枝櫸「十二」豫劇第一戲簍子、豫東第一花旦苗喜臣-藝名苗娃

標題上用兩個“第一”來形容苗喜臣(藝名苗娃)絕非胡謅捧揚,而是有一定的道理,且聽我一一分明。這頭一個“第一”,來源於1962年秋,苗喜臣老先生應邀參加了河南省名老藝人座談會。會上,他報出劇目八百七十八出,被同行稱為“戲簍子”,至今也是無人能及,所以以“豫劇第一戲簍子”相稱也一定不為過。這第二個“第一”要從他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深交說起,二人交情頗深,曾被梅蘭芳大師譽為豫劇最傑出的藝術家,並且苗喜臣還曾為當時的周總理演出,被周總理稱讚為“豫劇第一人,是繼梅蘭芳之後又一戲劇大師”,周總理還寫下“民間戲曲大師”贈與他,所以豫東第一花旦的桂冠戴在他的頭上不大不小正合適。

(一)“老婆的生,苗娃的旦,孫門的紅臉響八縣”

小標題中這段民謠,包含了三位豫東著名演員。老婆生是指陳希齡,孫門指孫照登,中間那一個無疑就是苗喜臣了,他們都是豫東早期科班“夏邑三班”培養出的演員。要說苗娃,他是山東人,出科於高調梆子科班(今山東梆子),他17歲來到河南,成名於豫東大地。這個戲班的後臺是衙門,是衙門班頭辦的,有著半官方的色彩,所以也有養活這幫人的能力。他們在保證一方百姓安全的同時,於閒暇之餘排些戲,演些戲,也能起到戲曲“教化”的作用。在豫東這樣的戲班還很多,如歸德府八班由歸德府(商丘舊稱)八班衙役所組建的戲班,人稱“府八班”;柘城縣大公議班也成立於清光緒年間,並且也為縣衙班頭所組建,被當地群眾稱為“五班”;等等,像這樣由衙門班頭辦的戲班還很多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以下單說苗喜臣所在的夏邑縣衙役組建的豫東調戲班。

夏邑縣衙役組建的豫東調戲班,以陣容強大、行當齊全聞名於豫東、魯西南、淮北一帶。清代知名演員有楊道、王神、陳萬勝、張建才(張福生)等。其中張建才為紅臉演員,嗓音清亮,表演大方傳神,人稱“戲狀元”。紅臉孫照登、唐玉成等拜師門下學藝,成為豫東調的著名紅臉。清末至民國期間主要演員有生角演員郭陽、陳希齡(老婆生)、孫照登(孫門)、陳孝思(藝名新妮),旦角演員有劉群(劉希同)、段玉蘭(藝名花公雞)、苗喜臣(藝名苗娃)、徐振奎(藝名面客)、段景昆(藝名先海),淨行演員有大員、李金貴、張允中(藝名毛允)、李振乾、劉漢熙等。常演劇目有《闖幽州》、《過五關》、《單刀會》、《宇宙鋒》、《賣苗郎》、《四水王上吊》、《桃花庵》等,深受觀眾好評,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老婆的生,苗娃的旦,孫門的紅臉響八縣”的民謠,可見苗喜臣那時就已經很紅。

(二)苗喜臣的從藝生涯

苗喜臣(1902—1990,藝名“苗娃”,有人說他1986年去世),1902年農曆三月初三日,苗娃出生在山東省曹縣城東北三十五里的苗樹村(今屬定陶縣)。苗娃自幼家境貧寒,一家五口,全靠其父苗林莊及其母趙氏耕種幾畝薄田度日。不幸在他八歲那年,家鄉接連上了幾次大水,接著便是幾度災荒,幾畝薄田先後賣掉,又靠乞討為生。在乞討過程中,一個姐姐失落在安徽蒙城,一個妹妹至盡杳無音信。為了餬口活命,1914年,十二歲的小苗娃便進了山東省成武縣南老餘樓科班學戲,先後拜李俊軒(藝名李娃,苗稱李為師爺)、李新貴為師,學唱小生。

小苗娃生性聰明,勤於心計,又肯下工夫。因此不到三年的時間便會戲三十餘出,再加上他扮相俊美,嗓音宏亮,一時間響遍了山東曹縣、定陶、成武等地。1919年,年方十七歲的小苗娃來到河南,並改唱旦角。定居在夏邑縣駱集鄉夏道口集,先後入了夏邑縣三班、虞城劉家班、周家班、張家班及劉屯班。由於他為人正派,藝術超群,每到一個戲班,便被公稱為"掌班"。他唱腔高昂,吐字清晰,音韻婉轉,表演逼真,尤善演蹺功戲,在豫東和魯西南一帶頗負盛名。

1929年經開封水安舞臺名鬚生介紹,赴開封演出。先後與豫東名小生黃娃(黃儒秀),開封名鬚生楊金玉同臺演出。

1942一1946年,在碭山劇團周家班、劉屯戲班任掌班。後戲班解散,在夏邑縣夏道口落戶,四出輔導業餘劇團。解放前夕,戰火烽起,災荒連綿,農村戲班紛紛解體,苗喜臣先生回家務農。1954年7月被聘到夏邑縣豫劇二團(又名新生實驗劇團)當教師,任副團長。

解放前夕,戰火烽起,災荒連綿,農村戲班紛紛解體,苗喜臣先生即落戶夏邑縣道口急務農。1954年7月,被夏邑縣豫劇團聘請為教師,並被選為副團長之職。

1961年春,苗喜臣先生所教的學生均可以成才,同時,一生為人正直的他,自認為自己年老力衰,失掉了演出能力,不願拖國家與集體的後腿。擇日,他堅決要求反鄉生產,搞業餘演出活動。他自回到鄉間以後,一邊參加生產勞動,一邊輔導業餘劇團。在他後二十多年的生涯裡,先後親自參加與輔導的業務劇團有碭山縣朱莊劇團,夏邑縣太平劇團。傳戲數百出,帶徒數百名。

1962年應邀參加河南省名老藝人座談會,會上他報出了878個豫劇劇目,為大家示範演出《女探山》,向豫劇名演員馬金風、桑振君傳授了《打金枝》、《揀柴》等傳統唱腔技巧,為省戲校學生講課,受到省委領導人的接見。

1963年應邀前往淮陽專區豫劇團傳藝三個月,教戲40餘出。

1964年應邀到商丘市豫劇團任教半年,教戲50餘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傳統劇目的復甦,他雖年過八旬,仍不顧年老體弱,把精力集中在培養下一代人身上。

1979年後,他輔導太平鄉楊樓劇團、孔莊大靳莊娃娃劇團、駱集夏道口劇團和劉店集娃娃戲班,傳授了近百出傳統戲。在培養新藝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苗喜臣的藝術贏得了觀眾尊敬

他一生經常演出的拿手戲有:《桃花庵》、《洪月娥背大刀》、《呂布戲貂嬋》、《姚剛徵南》、《劉蓮徵東》、《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富貴圖》、《日月圖》、《賣苗郎》、《收姬昌》、《頭冀州》、《宇宙鋒》、《刀劈楊藩》、《三上關》、《坐橋》、《老徵東》、《五鳳嶺》、《豹頭山》、《玉虎墜》等,如今這些戲有的已很少演出近乎失傳。他還有許多“絕活”,比方說,他在《洪月娥背刀》這一出拿手好戲裡,背刀時刀尖朝下,邊走邊唱,邊玩刀,歷來為觀眾樂道。還有,他和老藝人周士林(1917——1995)、謝善修等合演的《三皇姑出家》,也非常出彩。

苗喜臣先生扮相俊美,音韻婉轉,聲腔明快,拖腔花哨,吐字清晰,做戲認真,並且有比較紮實的基本功。因此,他有唱必響,在豫東一帶極負盛名,有人傳頌說:“扒了房子賣了地,也得聽聽苗娃的戲!”

苗喜臣先生不但會的戲多,演得好,並且戲德也好,為人好。他不抽菸(更不抽鴉片),不吃酒,不賭博,不貪財,認認真真地演戲,清清白白地做人,十分受人尊敬。如今,苗喜臣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豫東人民並沒有忘記他,他的功績必將載入梨園史冊!

細究枝櫸「十二」豫劇第一戲簍子、豫東第一花旦苗喜臣-藝名苗娃

細究枝櫸「十二」豫劇第一戲簍子、豫東第一花旦苗喜臣-藝名苗娃

細究枝櫸「十二」豫劇第一戲簍子、豫東第一花旦苗喜臣-藝名苗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