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相聲要關注現實生活

作為本次相聲小品大賽初賽評委的李菁,是近年來活躍在喜劇舞臺上的知名相聲演員。臺上“穩穩當當”的他,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老先生”的味道。談及大賽,李菁感嘆道,6年前也曾作為參賽選手參加過這樣的比賽,而這6年間正是相聲小劇場在全國遍地開花的6年。經過近些年的沉澱,包括很多演員在各地常年的舞臺實踐和積累,湧現出不少好作品。這次大賽中,很多作品像一股清流,題材很接地氣,演員的表演也很流暢,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受。

談到作品題材的現實性,李菁覺得這是相聲這門藝術的一個傳統,“實際上我們相聲從有那天開始,一直是這樣的。隨便舉一個傳統作品,以前家裡窮,揭不開鍋,外頭有一個賣粥的,過去都挑著挑子賣粥。他出去買粥的時候沒錢,拿紙畫一個假錢給人家,好多包袱組織到一起,你聽完了哈哈一樂,其實背後是生活的心酸。這個作品正是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若干年以後你再一聽,知道那是當年的生活。但現實題材創作是很難的,尤其是在當下,你得說到觀眾心裡,因為這是在人們身邊每天發生的事,而你能在他的意料之外組織包袱,這本身就很難。”李菁說。

相對於相聲小品大賽這樣專業性比較強的賽事,如今相聲作品和相聲演員也頻頻出現在綜藝節目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創新的做法。

“現在我就在錄《跨界喜劇王》,但在綜藝節目中作品題材的選擇會豐富一些,比如可以選擇年代感強一點的年代戲,也可以選擇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番外篇等。但是傳統的相聲,尤其是晚會中的相聲必須是現實題材的,要關注現實人的生活。就像我們這次相聲小品大賽中最後入圍的作品,形式上都是很傳統的相聲在表演,但題材和表演卻很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擁有了日益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傳統曲藝相聲面臨著創新求變的難題,但無論如何創新,不能脫離相聲藝術創作的規律。李菁想起侯寶林先生30年前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如果相聲這個樣態變成都不是相聲了,那你就給它重新起一個名字,那個形式就成立了。這也許是未來幾十年、上百年以後會出現的問題,到了那個時候,你也要順應歷史潮流。但當它現在還叫相聲的時候,你就按照相聲的規律去創作它。”

“所以說要迎難而上,如今觀眾欣賞水平提升了,社會環境也變了,而你這個形式又不能隨便跟著變。所以你還得去堅守,倆人正正經經說段相聲。這沒有捷徑,只能圍繞現實題材認真寫。只要用心,完全可能寫出好作品的,就看你下功夫下到什麼程度。”李菁說。

由此,李菁還回憶起老一輩藝術家對自己從藝的影響,“記得我的評書先生連麗如教我們說三國,其中有一段是《東周列國》裡的一個典故。她讓我回去看看原著。結果很意外的是,先生竟然親自將從書中手抄的文字本子給我,這樣看起來比翻書快,讓我非常感動。我想這也許就是言傳身教吧。如今連先生已經77歲高齡了,但每週還堅持在臺上說書,而且每週都弄出新的東西,這種態度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演員影響是非常大的。”

趙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