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悠久的湘潭,人傑地靈。以米、藥等商品的轉運貿易為基礎,在明清時期就十分繁盛,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稱。是連結上海、漢口和西南地區的商業樞紐,是湖南最重要的轉口貿易城市。當時的湘潭發展為湖南最大的商業與經濟中心。窯灣歷史文化街區代表和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盛況。

窯灣歷史文化街區範圍以潭寶汽車站、唐興橋為中心周邊一定範圍,這是沿著湘江建設的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窯灣歷史街區的主要景點,大唐興寺、望衡亭、唐興橋、潭寶汽車站、李柳染堂等。濱江景觀,湘水晚渡,淘沙戲波,窯灣老街臨水而建,依水而興。沿江一側保持開敞,復建俞家巷、獅子口、溝子口及汽車站前碼頭。再現明清濱水商業盛景。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走進窯灣歷史文化街區入口處,看到望衡亭。據介紹,望衡亭位於湘潭市雨湖區湘江北岸石嘴堖,始建於晉,原名望嶽亭。民國期間,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王捷俊(1891~1930年)籌資重建。於1928年鑿基,1932年建成。2011年公佈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望衡亭麻石砌築,亭分3層,每層高3.5米,一、二層間內有石梯,二、三層間內為鐵梯。第二層照壁並排嵌有大理石碑兩塊,一塊是《湘潭石嘴頭碑記》,一塊是《望衡亭記》;第三層壁嵌有《建築湘潭縣望衡亭碑記》。亭上有聯:“地維天柱此孤石,嶽色江聲萃一亭。”“九面雲山收眼底,滿江風月落樽前。”該亭碑文對中外城建規劃特別是交通規劃的比較研究,是記載我國城市交通發展歷程的重要史料。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建築湘潭縣望衡亭碑記》:“亭以石為基,步石磴以登至亭樓。石欄周環,憑欄四顧,江干風景掩映眼中。自樓亭左旋,循鐵梯而上,為亭之中層,再上則平臺矗立。南望衡峰,朝陽碧色,隱約於煙雲縹渺間;而大江環繞,邐迤以達於麓山。疊障層巒,出沒於風沙望裡。上下波光,帆鳥翔集,蓼渚蘆汀,參差夕照。風景如斯,誠足樂也。每值四時佳日,遊斯亭者,憑高遠瞻,萬里孤懷,觸感興亡,塵念俱寂,能不有江海無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於斯亭者矣!”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據介紹,望衡亭開工不久,王捷俊於1929年7月離開湘潭到外地任職,而且數月後病故,使造亭經費一度出現困難。這時,曾在1922年8月至1923年10月駐軍湘潭的湖南陸軍第二師師長、時寧鄉師長魯滌平、長沙師長朱耀華、寧鄉旅長洪振楚等人慷慨解囊,最終促成新亭竣工,新亭取陶侃“望嶽亭“之意而名為望衡亭。望衡亭建成後,湘潭人民為了紀念王捷俊(振寰)將軍的功德,設衣冠冢於亭基前圍牆內,並立碑以記之,碑文“陸軍中將王公振寰之墓”。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兩位老人在望衡亭上,切磋拉二胡技藝。悠揚低垂的樂曲聲似乎在悼念先人,那聲聲切切在湘江上空迴盪……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湘江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站在望衡亭,一望無際的湘江被一層薄霧籠罩,渾濁的湘江水泛起波浪,一浪接一浪撞擊岸邊的聲音,在空中迴盪,一艘艘貨船穿梭在湘江上。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江山勝蹟石刻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走過的古街老巷——湘潭窯灣歷史文化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